『理想的追求』
「在某一刻,我意識到,所有這些觀念的共同之處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念:首先,像在科學一樣,所有真正的問題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的答案都必然是錯誤的;其次,必定有一條可靠的途徑導向這些真理的發現;第三,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話,必定彼此融洽、俱成一體,因為真理不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這一點是我們先驗地知道的話。」(理想的追求p.9)在閱讀此書的起點時,書本前幾章提到柏拉圖式「單一真理」的概念讓我困惑許久,柏拉圖認為所有問題應該有唯一正確答案,其他皆為錯誤,而這些真理必須融洽無衝突。然而,這在現實中似乎難以實現,因為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標準尺規來驗證我們所認知的是否為同一真理,甚至有些問題可能根本無法有正確解答。柏林在書中提及19世紀的思想家挑戰了這種單一真理觀「沒有永恆的真理,有的只是歷史發展,連續的變化...」(理想的追求p.10)進一步提出歷史的本質和意義(連結到後續老師的上課課程,告訴我們歷史的重要性),讓我知道柏拉圖式的單一真理是可怕的。
再者,柏林進一步帶出「不同的價值可能會有衝突—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文明會有抵觸…」(理想的追求p.15)的價值多元論(理想的追求p.16-17),進一步指出,真理是複數的,且無法排序,歷史的多變和人性的多樣性讓人無法找到「終極真理」。而現實中如老師課堂所述,我們位在一個「眾聲喧嘩」令人吵雜的環境中,每個人擁有許多不同的價值觀,所有的價值衝突要努力維持他,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中,我們需要去聆聽各種不同立場,不消弭異己的聲音,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以此來防止陷入絕境,或者是做出偏狹的選擇(理想的追求p.21)。 而這個不穩定的平衡的關係是要維持韌性自由的環境,這個環境又不只是表達,而是不妨礙他人自由。
在這樣不穩定的平衡環境下,柏林強調主張自由是價值多元的基礎,沒有自由,價值多元就是空談。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一直反覆在思考這個難題,因為我們的認知有限,面對異己觀點時容易感到怯懦與不安,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錯誤,也缺乏決斷力(自由?異己的意見平衡?),但這樣的狀況讓我思考:如何在眾聲喧嘩中確保自由,同時保持價值多元的觀念? 而如今,反映在自己身上,我好像也陷入在眾聲喧嘩中,讓自己成為盲目的追隨者。我試圖去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盲目或許只是在那個當下沒有意識到?其實盲目的追隨好像也不是那麼盲目?在認識更多知識的過程中會有另外的解答或見解? 以及怎麼接近所謂的真理? 還是像是柏林在書中說的「我們所知仍然太少,而且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缺少足夠的敏銳和洞察力,我們的認知仍將微不足道。」(現實感p.22)我們永遠會因為缺乏認知而盲目追隨?但是這個答案好像是我現在給自己的折衝,因為現在的盲目好像也是自己選擇的。
『現實感』
讀完《現實感》我認為學習歷史的難題主要在於:如何透過歷史研究培養出「現實意識」,以及面對現實中的複雜決策時,如何達到深刻理解與有效判斷,並跳脫科學定律的框架,看清歷史事件的表象。書中提及「每個人、每個時代可以說至少有兩個層次:上層、公開、照亮、容易注意、清楚可以描述的表面:相似之處可以抽取並濃縮成定律法則;表層底下則是一條幽徑,進入愈來愈不明顯而愈來愈深邃又無處不再的特徵,與感覺及活動密切相融而極不容易與之分辨。」(現實感p.22),正如柏林所述,真正的歷史研究在於「以生活的方式」融入現實,與日常緊密結合,並以不明顯但無所不在的方式抓住「幽徑中的無限微小」來了解歷史對現今的影響。
閱讀《現實感》時進一步思考的收穫是歷史和現實感之間的聯結,幫助我們在眾聲喧嘩中保持判斷力,也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保持開放及包容力。
『政治判斷力』
「政治判斷永遠不必再談本能、天賦、頓悟或無法分析的天才靈感,政治判斷從此應以顛撲不疑的知識為基礎。」(p.48)在學習《政治判斷》時,我覺得最難的是將「政治判斷」這個無法複製學習傳授的先天能力內化,他沒有一個準則或SOP可以學習,我們好像只能藉由漸漸地接近,透過經驗或常識因地制宜地理解特殊情況的複雜因素。
而在這個文本中,柏林強調政治人物需具備判斷力,但是藉由老師的引導,點出民主政體的公民也需要判斷力,才能正確評估並選擇適合的領導者,也讓我去思考自己在政治現實中的角色,是否也成為沒有判斷力的「消費者」?而社會大眾的政治判斷力是否足夠?我們要怎麼增進大眾的政治判斷力並選出政治判斷力的領袖?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在《政治作為一個志業》中,韋伯透過探討政治、政治家應具備的特質等,說明政治活動在整個生命操持的意義。這篇演講給我最大的所得是對政治家的人格要求,若要作為一個政治家,有許多現實中的價值和責任的挑戰。例如,他所說的「虛榮的破壞力」(§55)和政治家需具備的「切事的熱情」(§53),讓我意識到政治家若迷戀權力的象徵,非為目標服務,將會危害整個體制的正當性和倫理,以及做錯的決定可能會影響的後果。
在學習過程中,§ 52 志業政治家的出路「除了必須抵抗強大的誘惑之外,這條生涯也會帶來不時的失望。」 說明從政會有誘惑、墮落、失望,我的疑惑在於:為什麼從政作為一個政客,必定要抵抗誘惑且常常帶給失望?為何政治如此?如果會碰到很多誘惑,遇到很多事情會對政治很失望那為何還是有人持續的從事政治?這個結果是必然的嗎?就算把這個理論放在那些被虛榮心吞噬而追求權力的政治家亦同?這個誘惑是權力帶來的虛榮感嗎? §56 信念以及價值對政治行動的意義「政治行動的最終結果往往 —甚至經常 —和其原先的意圖(meaning, intention)處在一種完全不配當的關係中; 有時候,這種關係甚至是完全弔詭難解的。」「這完全是事實,甚至是整個歷史的一項基本事態。」 說明政治意圖可能良善,但結果糟糕,而且是常態。 這個狀況也是政治人在生涯失望的原因嗎?那個不配當而完全弔詭難解的具體是在說明什麼?(是權力?誘惑?還是有其他原因?)還是他實然是如此?沒有任何能突破或其他例外嗎?
在『政治判斷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個文本中似乎都在鋪陳著老師授課的核心問題:無論對治國者或民眾而言,為什麼政治判斷力都是重要的能力? 我認為不管是治國者或民眾而言,最理想化的狀態是大家都擁有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治國者不戀棧、不為權力而從政,民眾知道自己的選擇以及為何而選,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都是能理性看待、並接受自己做出的決定。但是這僅是最理想的狀態,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還是不理性,就讓我去思索這個世界有社會是可以達到這麼理想狀態嗎?還是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社會就是不理性的現實?
『哲學與政府壓制』
「為什麼哲學家特別有必要受保護,使其不受社會壓制?」
這個問題貫穿了整篇文章,文中提及「這就是為什麼哲學活動--它在新情況下永遠地追求著新答案,承認那些人類情況永遠處於變化當中,認為絕不能為了過去或將來而犧牲現在--與個人能在其中如自己希望的那樣思考和從事他所喜歡的事情的、起碼的公民自由領域的存在如此息息相關。」「當然,如果哲學家完全不受控制,沒有一個社會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穩如磐石的。」(p.84) 而哲學如此重要,必定要獲得充分自由,一方面是人的精神本性,另一方面推進人類的文明,但是哲學與社會壓制需要維持一個權衡,在哲學活動不要影響政府的統治的同時,讓哲學帶來干擾降到最低。哲學永遠提醒我們人們不要認為存在不變的問題和最終的解決,放到現今台灣社會在學術和言論自由方面的保障,是否能夠充分支持哲學自由?或是否存在潛在壓制?
『西洋政治思想學習難題』
西洋政治思想這門課對我來說的困難點在對於文本內容的掌握,一開始在閱讀時會覺得內容艱澀難懂,時常會在第一次看文本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慌神或因不理解文本想要表達或傳達的概念而排斥閱讀,也覺得自己沒有讀到重點和老師上課節錄的重點有所差異。但這次的熱身活動,從認識理想與危險,告訴我們柏拉圖的單一真理是可怕的,使我們要在價值多元且眾生喧嘩的環境中找到不穩定的平衡,並保持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而不從眾。再者,從現實感認識歷史,查知實際事物間的關係現實或歷史意識,並從政治作為志業、哲學與政府壓制,找到政治活動在整個生命操持裡的意義,進而去思考「無論對治國者或民眾而言,為什麼政治判斷力都是重要的能力?」以及「為什麼哲學家特別有必要受保護,使其不受社會壓制?」讓我更具象化對於政治思想的學習脈絡。而老師上課提出的問題會一直讓我思辨,持續的思考並且顛覆原本的既有思考模式,有時候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提問,實際上並無既定解答,甚至可能無法解決。好像只能持續思辨、持續質疑,接受不確定性衝擊自己腦袋以及嘗試去思考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折衝答案(自己對於目前問題能接受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