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授課進度調整(第八週起)

各位同學:

有幾件事向大家說明與提醒。

  1. 颱風頻頻侵擾,授課進度嚴重遲滯,只得再度調整如下,包括原定第九週的期中考,改在第十七週週四(2025/01/02, 8:10-9:50)在上課教室D731進行,請修課同學務必配合。
  2. 自第八週起,雙週週五加課(11/01、11/15、11/29、12/13、12/27共五次),盼順利完成進度。
  3. 關於「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的作業,共有15位同學未繳交。若單就各篇作業內容來看,絕大多數同學並未讀完各週指定教材,也不理解各篇篇名即已提供可方便理解各篇論題的關鍵詞,也扼要交代了政治思想的特質。其中若干篇作業寫得明顯敷衍,何止令人遺憾!學習本就不輕鬆,尤其剛剛接觸新學科(Discipline),一點點的不熟悉都會像是天大的難題(如跨過小溝渠的疑懼不安及隨之啟動的負面情緒)。期盼同學們試著認真投入接下來各週教材的預習、聽講與複習,真正的啟蒙是靠自己跟自己拼搏出來的。


第八週    戰爭與政治思想之萌生(1)

  • 修昔底斯(Thucydides),《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第⼀卷第六章;第⼆卷第四~六章。(歷史敘事如何作為政治哲學論述的載體與策略?修昔底斯試圖傳送出哪些屬於雅典城邦的中道價值觀,並以之作為臧否政治⼈物的標準?修昔底斯對伯⾥克利的評價是什麼?後者的「葬禮演說」真能作為理解雅典民主的典範或比較接近⼀篇激發愛國情操的演講嗎?)

第九週    戰爭與政治思想之萌生(2)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 第三卷第三、五章。(瘟疫、政變、語⾔的轉變何以是政治思想的重⼤事件?)
  2. 第五卷第⼆、七章。(相應於雅典民主的正義觀,民主政體必行正義嗎?不行正義的民主政體仍是值得追求的?)

第十週    哲學與政治(1)

柏拉圖,《國家篇》(理想國,Politeia

  1. 第一卷,柏拉圖全集中卷(增訂版)。(雅典城邦的主流正義觀?你同意?)
  2. 第二卷。(蘇格拉底如何批駁「以強者利益為準」的正義觀?這項正義觀曾出現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哪⼀章節?你同意何者?)

第十一週    哲學與政治(2)

柏拉圖,《國家篇》(理想國
  • 第五卷。(妻孺共有與共產何以必要的制度安排?什麼/為什麼是哲君?)

第十二週    哲學與政治(3)

柏拉圖,《國家篇》(理想國)
  • 第六卷。(蘇格拉底提出「⽇喻」和「線喻」的⽤意何在?)

第十三週    哲學與政治(4)

柏拉圖,《國家篇》(理想國)
  • 第七卷。(蘇格拉底提出「洞喻」的⽤意何在?為什麼城邦衛⼠必須經過三⼗年的什麼學習才有資格擔當⼤任?)

第十三週    政治動物與最佳政體(1)

亞⾥斯多德(Aristotle),《政治學》(Politics
  1. 第⼀卷第1-2章。(⼈為什麼及如何是『天⽣的政治動物』或『⼈的本性乃政治動物』(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什麼是『本性』或『⾃然』(nature)?什麼是『政治』?與蜜蜂、螞蟻相比,為什麼⼈『更』是⼀種政治動物?)
  2. 第⼆卷第1-5章。(亞⾥斯多對柏拉圖的批評?其根據何在?)

第十四週    政治動物與最佳政體(2)

亞⾥斯多德,《政治學》
  • 第三卷第1-5章。(何謂好⼈?好⼈等於好公民?這項分辨的重要性?)

第十五週    政治動物與最佳政體(3)

亞⾥斯多德,《政治學》
  • 第三卷第6-18章。(如何分辨政體差異?君主制(Monarchy)是概念上的最優政體?)

第十六週    政治動物與最佳政體(4)

亞⾥斯多德,《政治學》
  • 第四卷第1-13章。(為什麼政體會腐化而產生政體類型的流變?亞⾥斯多德的政體循環學說的根據?就政體治理而言,德治與法治,孰優孰劣?為什麼多數⼈且由中產階級主治的政體在可能施⾏的最佳政體?亞⾥斯多德提出政體⽅案比柏拉圖容易施⾏,且更能造就優良的⽣活⽅式?)

第十七週    

  • 期中考
  • 期末考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熱身階段的自我察覺

開學到期中以來,最大的難題並非教材上的問討論,而是我本身的學習狀態。7週以來,驚覺自己幾乎沒有讀書、閱讀習慣等,進而影響到我上課時,難以理解課程內容。我認為這是我最大的問題。此狀態不僅是在西洋政治思想,而是我無法進入「大學」的狀態,至今仍不懂,何為大學生應有的讀書方法。

或許上述內容與課堂要求大相逕庭。但如同前面所言,幾乎沒有文本的閱讀。綜上,僅能寫出如此混水摸魚的小短文,作為反省文章。這篇,不能算是作業的繳交,但我心中認為,寫出這些廢文能讓減少我的罪惡感,僅此而已。

最後,容我為此說聲道歉,對不起!我仍不足以稱為大學生及滿足課堂要求。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提問:[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但放棄啟蒙,無論是對他個人,甚或是對於後代,都叫做侵犯和踐踏人的神聖權利。但是,一國人民根本不可以對自己作出決定的事情,一個君主就更不可以對人民作出決定了;」P.44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段落中,「一國人民根本不可以對自己作出決定的事情」所指何事?若順前文推斷,猜測為人民對於啟蒙與否的選擇,又為何不能選擇不啟蒙?為了維持政局的穩定,我們是否可以不使得人民啟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般,地幅遼闊、人口眾多,消息把控慎嚴,禁止宗教、限制言論、限制網路自由,甚至集會結社自由雖法律允許,但行實質上的限制之實際。 

倘若網路防火墻坍塌、倘若人民恢復其知、倘若人民「啟蒙」,造成統治上的大麻煩,那麼,能不能不要使人們啟蒙?

再比如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到啟蒙的時刻而強行起他人之蒙—無論他們是否想要。這時還可以用「人民根本不可以對自己作出決定的事情」蓋棺論定嗎?

「啟蒙就是人從他咎由自取的監護狀態走出。受監護狀態就是沒有他人的指導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的狀態。如果這種受監護狀態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缺乏無須他人指導,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決心和勇氣,則它就是咎由自取的。」P.40[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若是把咎由自取定調為「自業自得、自我造成」,也就是啟蒙正是所謂「有獨立思考的意圖,並且那樣做的」

反思:進入大學之後我是否有達成啟蒙

若以學習角度層面,閱讀非傳統教科書的衝擊尤為巨大。第一線的理論與知識,與義務教育那種經消化過的寶寶輔助食品相比,如今所食皆為原型食物。而如此原型食物中,不但艱深而難以咀嚼,所撰寫提出的大思想家也常令我頗難質疑或提出與他相左的觀點。我會擔心,倘若因為是我文本閱讀的不夠、先備知識的缺乏、甚至是個人在思考邏輯上的漏洞,而成為跳樑小丑一枚。

雖於課程與學習無直接關聯,我不免想到近來參與卡牌賽事的感悟。先兩年來我將他人撰寫的書籍、文章與心得奉為圭臬,它們稱是便是。跟隨他們的思路,確實大有收穫。然而在競賽的層面上從未獲得名次。唯今年八月混和了個人的理解與想法後拿下第一個亞軍。作為啟蒙的兩相映照,應當是可行的。

閱讀完「啟蒙」一文,深知應當獨立思考,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日後作為目標。


心得[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不論如何誠心,只有熱情是不足的。政治家不在於熱情本身,而是要在用熱情來追求某一項「踏實的理想」之同時,引對這個目標的責任為自己行為的最終指標。這就需要政治家具備最重要的心理特質:判斷力。這是一種心沉氣靜去如實地面對現實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種對人和事的距離。「沒有距離」,純粹就其本身而言,是政治家致命的大罪之一;也是我們新起一代的知識份子,一旦養成便會註定他們在政治上無能的性質之一。」p.220[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除開對於志業政治家的期待(畢竟我們有可能,而且很大可能終其一生無法走向政治家這個道路),「不論如何誠心,只有熱情是不足的」作為處世的一種目標頗有價值。滿腔熱血的面對所遇到之事物,容易使得一個三分鐘的熱度;而若我們有心沉氣靜去如實地面對現實的能力,面對將來的諸多挑戰,計畫與逐步實現,加上足夠的熱情,大抵(?)能成功吧。

[現實感]嘗試回答上課問題
「為什麼哲學家就該擁有表達自己的特權?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或普通人?」(p.61)

哲學家長期以來被視為思考、詮釋和解釋世界的「專家」,或是揭示深層真理的人。但這個問題指出的是:為何他們應該比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或一般人更有資格來解釋我們的世界?事實上,藝術家透過創作,史學家通過時間的記錄,科學家以實證的方式,普通人則透過生活經驗,同樣提供了豐富的世界詮釋。

或許對真理和意義的探索不應是單一群體的專利,表達的特權應該是多元而開放的。

不過,當我們拓展到政府層面,討論便轉向政治權力與言論的合法性。政府通常被賦予引導國家、制定政策和維持秩序的權力,但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就擁有一種特權,能比其他社會群體更有權解釋和表達社會的真相、價值或未來方向?

哲學家的「表達特權」問題在此脈絡中可以視為「政府的表達特權」的問題:為什麼政府應該有更大聲的表達權,來形塑人們對某些社會議題的看法?像藝術家、科學家、社會運動者等,或許有不同但同樣有價值的觀點,應該在公共討論中受到重視。當政府聲音過於主導,可能會壓抑多樣化的見解和批判性思維,使社會缺乏健全的討論空間。

探討政府的表達權力涉及民主透明、公民社會以及權力分享的問題。真正開放的公共領域應容納各種聲音,使政府不僅是管理者,也是一個能接納和傾聽不同立場的平台。

熱身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Isaiah Berlin《理想的追求》中提到,解決生活核心問題的答案是不可能有衝突的。但後來維柯的《新科學》推翻了他的想法,書中認為每個社會群體,都有一套獨特的,對於外在世界和自身及自身過去的關係的詮釋。每一個社會的思考模式都不同,彼此不可比較,每一個都應該用他自己的術語來理解,而不一定是批判。(p.10)

我認為需要去討論的是,儘管我們想做到尊重、理解每個社會群體的觀念,但現今社會真的有辦法做到嗎?如果這個社會反映出的觀念,是屠殺、歧視、侵略、戰爭呢?國際社會和他國真的有辦法做到「理解」嗎?

又或者,他國插手介入這些社會的暴力作為,這樣應該被稱為「人道救援」還是「不尊重別的種族」?

我認為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如果他國的做法符合道德和人道,就不會過多干預。但如果發動戰爭或做出不人道的舉動,介入也是為了拯救該國人民。

但我覺得,不同社會群體本來就不可能做到互相尊重。不同群體各自圈地為王,在各自不碰到界線的前提下,大家還會互相忍讓。但碰觸界線也有權利差別,如果是大國侵犯小國的界限,小國會優先選擇和解或退讓,大國則會得寸進尺或加以制裁。

因此我覺得Isaiah Berlin說的,不同社會的思考模式之間要互相理解,是建立在「你不犯人,人不犯你」的基礎上,才能談尊重、理解。

《現實感》

「為什麼哲學家就該擁有表達自己的特權?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或普通人?」(p.61)

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有提到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是因為哲學家說的話比較有深度,或他們代表著言論自由。

哲學不像會計、化學等領域一樣,有著明確的目標。若把會計比喻為航海用的指北針,那哲學就是天上的北斗七星,他引領著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並告訴我們為何要往這個方向走。他既是學問的基礎,也是學問的總結,是學問的必經道路。

儘管現在還學得不多,但我認為之所以要保護哲學家的言論自由和不被社會壓制,是為了讓他成為引領我們方向的指標。在一個威權統治的社會之下生活,人們往往會因為言論自由被壓制而對於展現自己感到氣餒,且不再發表自己的想法。哲學家的言論自由,代表著還有人在為我們的想法做背書,還有人在引領我們完成哲學的使命。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柏林,「哲學與政府壓制」

  對於本篇文章我想我藉其釐清了何謂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甚麼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與科學研究差異為何?,更重要的是自導論課程開始後至今,我終於了解到目前學習的到底是何種學科、目的為何意義又在哪裡?

  首先「嚴格意義上的哲學」應達成兩個條件:其一為解決方法不清楚、其二為表述問題時也不會給出解決方案,而所謂「真正的哲學問題」也應達成兩個條件,其一為無法完全依靠經驗解決,其二為該問題是不能通過運用演繹技術手段所得出,另外,「與科學研究差異」則在於,不同於科學由「事實」中發現、整理、推論,哲學所從事的是闡釋真正的問題,而所謂真正的問題僅為作者認為是為問題之問題,而我藉上述發現漸進思索並得到本門學科學習意義,本科目真正的意義或許不在於得出標準答案或結論,又或應選擇何種政治思想門派做為自我主張,而是經過閱讀及思考過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對人、對事、對自己的一套自我價值體系,並在未來的道路上能予以應用及體現,可能這才是真正意涵之所在。

同時,我也想對文中「為甚麼應哲學家就該有表達自己的特權」(P61第二行)一文及連結課堂中提問:「為甚麼要保障哲學家發言權利」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保障哲學家發言權利不僅僅是為了言論自由,更是為當前社會維繫一種變革的可能性,若今日意圖阻止其發言,應注意的是這樣的作為不僅僅是影響發言的哲學家一人,而是更進一步掩息了社會思想碰撞的機會,而就歷史經驗所見,一言堂的社會對於世界變遷的適應力是不足的,因此保障哲學家發言也同時可被視為國家生存保障的一環,至於為何哲學家應有自己的表達特權而非其他職業,我認為主因在於哲學家不同於其他職業,其所帶來的是思想上的變革機會,正如清末新政之例可鑒,器物層次是最為表面也是最為簡單卻也最無實效的變革,法制層次居次,最後最重要的則為思想層面的改革,藝術家、工程人員等、司法官……等,或許能改進技術、法制,但無法改變思想,這也並非表示其餘職業言論自由不值一提,而是代表哲學家言論更須受保障,僅此而已。

 

韋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第九節

P220221: § 54志業政治家人格上的條件】

1.    「“沒有距離”,純粹就其本身而言,是政治家致命的大罪之一;也是我們新一代的知識份子,一旦養成便會註定他們在政治上無能的性質之一。」

2.    要想臻於這種境界,唯一的途徑,便是養成習慣,保持一切意義下的距離。」

3.    「政治“人格”的“強靱”,首要便在於擁有這些性質。」

  根據上述段落文句所述以此及其前後文句提出疑問:首先作者認為政治家想達成「這種境界」便應保持一切意義下的距離,這邊所指稱的「該種境界」據文句判斷或為達到「精神強韌、堅毅的自我克制」之境界,並且前文亦提及其為調和「熾烈的熱情和冷靜的判斷力」於一人身上之實現基礎,並且又應注意「政治不應淪為輕浮的理智遊戲,而為一種真實的人性活動」,由此可知自我克制」是極為重要的,要達成該境界便需保持距離」,那麼我國作為民主制度國家,選舉是為核心制度之一,但是在競選過程中若不與選民與利益團體產生共情或做出交換妥協,又該運用何種方法使其信任和支持候選人?然而前述融入選民及與利益團體交換利益之作為是否已然觸及對人對事「沒有距離」之禁臠?而另一點則是,若對人對事皆「保持距離」當有錯誤發生時政治家應不應該負政治責任?而「責任政治」這一個在民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是否將為此產生動搖?最後則是,處於民主制度中的政治家們又該如何達到這種作者所期盼的該種境界呢?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哲學與政府壓制》

困難及自我反思所得矛盾:

文中主要提及應保障哲學家不受政府壓制,而其中由定義切入表明哲學是不追求確證事實(p.63),在哲學領域中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清楚,表述問題也沒給出解決方法(p.64),這門學科的核心並不同於他者,但卻代表一社會之中能使思想解放並對原先的盲目重新審視的存在(p.66),這是否意味著哲學是一種能夠被少數具有魅力的思想者容易操弄的工具?畢竟即使賦予哲學一定義,它仍舊是抽象、模糊的存在,將它奉為社會中一特別地位,是否因為它本身具有能夠無限延伸問題並質疑,但又不需明確點出方法,造成因無法反駁而使社會誤以為在被新的觀點衝擊前的生活必定為盲從或誤認一新的哲學觀點即能洞見社會缺陷?政府保持現狀維持和諧而哲學主要作用為解放、顛覆、突破。(p.74)但誰又能真正意義上將社會導向能滿足人所需之權利,提出突破性思想又該如何實行,最後應達成甚麼樣程度的顛覆,以文中前述觀點可知結論或許無從得知。壓制哲學家會導致社會失去自由,但不受控制會使社會不安全(p.84)此觀點似乎回到看待一衝突的方法即是使它維持一不穩的平衡,好似在看待哲學這一塊即對自由能掌握程度之反思。上述僅能試圖從表象分析作者試圖為哲學辯證處,如何直切哲學家所背負仍是感到些許懷疑及不解。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這篇給我最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人類現在和過去所追求的超越的價值並不必然都是相容無間的(第12頁)。柏林認為這句話推翻了他之前的假設,生活和真正目標不可能有衝突。但我之前就跟他的假設持相反意見,我現在也依然這麼覺得。上大學後,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對於政治有極大興趣,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就業及社會價值的現實,選擇一條更穩定的職業道路。過去我一直在追求或想像自己的未來,但現在反而更多的是往社會期許與生活現實考慮。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該如何在追求個人目標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生活中追求的價值並不總是相容的。我們需要不斷地評估自己的目標,調整優先順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妥協自己的理想。這並不是失敗,而是成熟的一部分,讓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學會靈活應對。就像他最後說的:「這些社會互不相同,但並非在在一切方面都不同(因為他們都是人),只是在某些關鍵、不可調和的方面存在差異,從而最終無法融為一體。」(第13頁)

 

【現實感】


政治判斷力章節中寫道:有的人具有不錯的政治眼光、嗅覺或聽覺,有的人具有可以由愛心、野心或仇恨激發的一種政治直覺,有的人有因為危機和險情而變得敏銳(或相反對的遲鈍)的感覺等(第51頁)。我斗膽的將文本中的意思歸納為政治家是否都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並統合轉瞬即逝的資訊,觀察人民且有共感力。但我認為台灣目前的環境中具有這些能力的人才稀缺,大家好像都為了各自的利益或政黨派系鬥爭,不是政治家,而是政客。

 而老師在「哲學與政府壓制」課程上有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特別保護哲學家不受政府壓制?」,我在讀完文本後認為,哲學家與國家社會和人民自由有相關性,哲學家在當時社會中,相比一般人,擁有更獨立的見解和思考能力。他們能夠形成一種集體力量,無論是影響民眾意見,還是引導他們共同參與某些行動,這一點都非常重要。在思想層面,哲學家具備一般人無法達到的深度思考能力。他們首先能重新定義問題,並且勇於進行與傳統觀點相反的行動,展現出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才能。他們打破舊有框架,建立全新的思考體系。因此,哲學家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的。若哲學家的聲音在社會中消失,就可能失去突破常規思維的視角,缺少質疑政府言論的能力。因此,保護哲學家不受到政府壓制至關重要,這關乎個人自由,也影響思想的多樣性和社會的進步。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權力是政治的動力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第222頁),政治家可能會因為貪圖權力及虛榮而陷入利己的自私裡。但追求權力是人之常情,政治家可利用這個本能且克制自己而去有責任感的服務大眾。文本中提到:一旦政治家對權力的欲求不再切事,變成純粹個人自我陶醉的對象,而不再全然為了某項踏實的理想服務,他就冒瀆了他的職業的守護神(第221頁)。台灣現況有許多政治人物因為權力或私慾陷入了貪欲的牢籠,違反道德,無法將政治做為自己真正的志業。
韋伯在後半段提到國家的存在依賴於其對合法使用武力的獨占權。只有當國家被認可可以在法律範圍內使用暴力時,才能建立威懾力,並對人民規劃利己的未來,從而使人民心服守法及執行政策。武力不僅是統治的手段,也是國家維持權威及社會穩定的關鍵。

 

【學習難題】


上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西洋政治,剛開始閱讀教材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重點也畫不出來。一句話或一個段落都要重複閱讀反覆咀嚼才能勉強的理解片面內容,更不要說真正的去懂這些偉人的著作。上了幾堂課後可能有比以前有更好的對於政治的詮釋,但我認為這還是浮於表面,沒辦法完全精準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核心。課堂上老師透過不斷的精簡摘要和討論,讓我能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並不一味地相信文本觀點。希望之後我在這堂課上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在現實感中「但是“钥匙”我们并没有掌握。我们不能像在天文学甚至地质学中那样,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有信心重建和推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或阶层、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过去或将来—除非是在某些极其罕见的、非正常的、存在极大差别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借助众多特假设和附带条件,直接观察比那些科学推导的尝试更经济、能提供更多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自问,哪怕是根据有关其最近的过去和后来的知识,我们对某种文化的某个时代或者某种人类行为模式—比如一场战争、一场革命、一场艺术或科学上的复兴—到底能说出多少,我们肯定只能回答:儿乎什么也说不上来。没有一位史学家,无论他多么精通社会学、心理学或某些形而上学理论,会尝试用这样一种推理的方式写历史。黑格尔以他反经验主义成见的勇气企图这么做,其结果甚至连他的追随者都觉得有错;斯宾格勒也是这样:他坚持认为,希腊城市的街道都造得笔直,彼此以直角相交,是因为希腊人具有几何学精神;结果他很容易就被证明是在胡扯。历史理论家肯定觉得自己是在给历史学家装上翅膀,使得他们能很快跨越广阔的领域,令靠经验行事、一步一个脚印搜集事实的人望尘莫及;然而,虽然这些翅膀已经提供给我们一百多年了,到现在都还没有人飞起来过;正如彭加勒在类似情形下所说的,那些想这么干的人,没有好下场。企图用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替代文物专家及历史研究者缓慢的手工劳动的努力统统都已经破产;我们仍然靠这些人耗费毕生精力从实际的证据碎片中不辞辛劳地拼凑知识,无论证据把他们领向何方,无论他们觉得其模式多么曲折陌生——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模式的意识—他们都服从证据。与此同时,那些翅膀和机械却在博物馆的架子上蒙尘,成了过分野心和无用幻想而不是智力成就的范例。」(p.7)
我體會到歷史學家和理論家們試圖解釋“時代性”的概念,強調“適時性”在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透過這種思考,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理論家的各種主張——如黑格爾的精神論、馬克思的生產力分析、孟德斯鳩的氣候理論等——都致力於尋找一種“鑰匙”來解鎖特定事件或文化現象發生的原因。然而,儘管這些理論強調不同的因素(如文化、經濟、地理、民族等)在塑造社會中的作用,但它們依然未能提供一個通用的“鑰匙”來解釋歷史發展的不可逆性。理論家們的失敗在於嘗試通過“簡化的公式”來解讀一個複雜、多變的歷史世界,結果只能是建構一種“理想的”理解框架,而非實際的理解方式。相較於這種模式化的理解,作者指出,歷史學家必須依賴碎片化的證據來構建歷史,依賴艱苦的實證勞動,而非依靠“理論之翼”輕易飛躍廣闊領域的幻想。


提問:在無法通過“理論之鑰”統一解釋歷史事件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理解並權衡理論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是否應徹底放棄這些理論構建,而完全回歸對證據的實證分析?還是說,理論的作用在於為我們提供不同視角,而非追求絕對的解釋權?在歷史研究中,如何平衡理論框架與實際證據之間的關係?是否可以設想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既能包容多樣的理論視角,又能更加有效地依賴實證研究,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歷史的複雜性?


反思:在深入思考這段內容後,我不僅看到了歷史理論家們追求“解釋之鑰”的局限性,也感受到人們理解歷史的渴望與無奈。或許正因歷史充滿變數,我們才不斷試圖用理論框架理清其中的規律,以期掌握過去、甚至預測未來。然而,這種“萬能鑰匙”的追尋往往導致過分簡化,忽略了歷史的複雜性和偶然性——就像斯賓格勒因“幾何學精神”解讀希臘街道設計那樣,顯得武斷而荒謬。這讓我反思:在試圖理解歷史或社會現象時,是否我們也容易被簡化的模型誤導,從而忽略了個體經驗和微觀細節的獨特性。或許最深刻的理解在於保持理論的開放性,意識到其局限,將其作為探索視角而非絕對真理,從而在具體的歷史證據中找到更貼近現實的解答。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現實感
       在一開始閱讀時,讀得非常痛苦,因為這本書的內容一直傳遞出希望人們能夠更貼近生活,而作者也希望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了解,通篇都在傳達一樣的概念,所以在閱讀時有種在閱讀高中公民課本的煩悶感,但在後來上課的時候,才認知到,所謂的現實感,是追求對真實的認識,而非一昧評判優劣。
我這才開始意識到,或許因為閱讀了許多文獻,所以在思考問題時慣常以一種高高在上到有些自傲的方式去審視,這或許也是現實感一書中讓能人深深思考的部分。

《哲學與政府壓制》
       在一開始閱讀時,我是抱著一個空乏的腦袋閱讀,甚至認為哲學某種程度上,與政府的關聯微乎其微。
而在閱讀到一半(P.69),作者試圖解釋哲學的難題如何產生,但這卻讓我產生深深的困惑,因為我在閱讀過約三次後,才模糊的瞭解到哲學的難題如何產生,而在我到理解中,若想讓哲學的影響力擴及國家體系,乃至社會節夠的變化,都需要讓人民認知到期種問題,那這些經過深深思考後產生的結果,究竟該如何讓人民快速的了解,進而影響到社會?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這一篇大概是看得最享受的一篇,作者用很生動的比喻,向讀者解釋啟蒙及啟蒙後人類的差別,並且用很有趣的「受監護」狀態來形容人在未啟蒙前的狀態,這對於我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我常常在試圖以一些精確的詞或狀態來描述某一時期的人民狀態,而作者精確的形容出我內心無法準確說明的形容。
       除此之外,這篇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啟蒙的推進,加上啟蒙運動一直以來,都是存在我們知識面裡的認知,所以通篇閱讀後,我認為是讀得最通順的一章。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1. 現實感是談及柏林思想繞不過去的基礎,因為它連同歷史意識不僅是柏林據以反對一元論必旁徵博引的佐證,作為一個活躍於冷戰兩極對立的時代的思想家,柏林的方法,或著說他對時代的回應並不是如同他的前輩一樣,以「包羅萬象的邏輯」抑或致力於將歷史或社會化約成一門「科學」,而是強調削足適履的危險性。因此「社會與歷史現實」在此層面上,提供了一個寬容,甚至可以說是模糊的框架,柏林始終都是以分析和批判回覆時代。在此,我想先闡述我所理解的柏林作為價值多元論者的重點。
  2. 多元和一元的對立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多和少的差別,而是雙方從根本上就對人的理性和對象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试图削足适履,改变事实以符合理论。这实际上意味着对社会进行一种活体实验,直到社会变成理论原先宣布实验应该使之成为的样子。』根據柏林在政治判斷力(p59)中的形容,其所想要強調的是「體系」將抽象的邏輯推演結果視為比人類真實經驗更高級的東西,這種觀點的危險性從恩格斯諷刺德國觀念論的詞彙就能看出一二:『德國人有一種非常嚴肅的徹底深思精神,當他們每個人闡述他們的新學說時,他首先要將它提煉成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一定要證明邏輯的主要原則和宇宙基本規律最後都會引導到這全新的絕妙理論上來』。體系的發明者宣佈自己的理論是屬於所有人的,正如他創造自己的體系的過程中毫無衝突一樣,康德正是認為藉由道德立法,所有人的理性都將會導向一個和諧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由所有人都認為的最終目標引導的(不論那是什麼);關於這種看法甚至都不用柏林出手,恩格斯隨後對啟蒙時代的偉大哲學家做的嘗試已經下了註解:『感性之物變成了理性之物,變成了數學家的抽象經驗,它因此也就具備了理智所特有的無所顧忌的特徵』,削足適履正是在形容,當這些體系的執行者將他們所信奉的方式運用到現實中,他們所面臨到的困難與反抗,那些被視為「反動的殘餘」的群體,正是體系在設計之初就被排除之外的,他們在體系創作者的筆下被剝奪了被承認的權利,並在現實的打壓中被毫無顧忌的扔進了墳墓,柏林用赫爾宸的說法形象的比喻了這個現象,『歷史的祭壇』。
  3. 所以,一元論的危險性在於這種預設的特定理解,理性並不會使某些運用得比其他人更好的人變成先知,恰恰要警惕的就是這種宣稱,啟蒙的危險性在於盧梭所說的『強迫變得自由』,即為了讓人達到理想的共善,需要最後一次強制,在體系看來這種強制是合理的、是符合那個烏托邦的全體利益的,這正是極權的雛形,只不過在現實中替這種無上權威代言的是極權咨意的掌控者。在歷史上如此建構起來的意識形態,以柏林的說法而言,其所造成的歷史「倒退」是讓哲學家們瞠目結舌的。這也帶出了第二層次的討論,即歷史的地位,或著說,歷史在研究者手裡應該做為什麼樣的角色。
  4. 『存在一个模式,它是有方向的;未必是 “ 进步 ” 的方向 ,即我 们不一定要相信我们正逐渐接近某个“ 理想的”的目标,且不论我们怎么定义“理想的”;但我们确实正朝着一个确定的、不可逆转的方向前进』現實感(p4)中提及的這種歷史規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原教旨的蘇聯馬列主義,伴隨著二十世紀初的路線之爭,歐洲各國的左派份子紛紛被打成工賊、叛徒、修正主義,如果真的有那麼一絲全球革命的浪潮,也在這場爭鬥下被消滅了;在此,除了看出這樣的「歷史規律」如同上述一元論的嘗試一樣,否定了因時制宜的具體做法,作為旁觀者,更需要深思的是,在歷史中人作為一種自為存在的意義。這對我們是明確著存在一個此岸的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進程,我們只要能夠在不斷與外界交互影響的過程中認識那不論是先驗的或是唯物的必然性,就能達至解放,抑或是我們所面臨的只是且永遠是必然王國中的偶然王國,唯一確信的事情就是自為存在本身?乘著啟蒙餘暉的哲學家們不只一次宣布當人的理性認識到必然性,就能推翻人被外界和自身宰制的狀況,但當視角聚焦於歷史中每一個行動的個體時,多元繁複且不斷變動的感性經驗,諸如傳統、道德、倫理、慾望仍然在規範著人類,甚至照柏林的說法這幾乎是我們唯一確認的現象;只有當理性被視作一種封閉的思考,即人類能在邏輯選擇中,不斷地將各種經驗、價值做出排序直到最高點,服從理性的同一性,所謂的歷史規律只有建立在如此基礎下才能成立的。柏林一直以來強調的社會與歷史現實,其實是一種關懷每個人具體經驗的方法,它標誌了一個對上述歷史規律想像明顯的批判,即抽象思考和人類世界的道德、政治問題之間往往有一線難以轉譯的鴻溝。
  5. 『历史若被看成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并被允许来支配智力,那它对于人们而言,就是最终平衡生活收支的东西。只有追随着一个强大的、散发着活力的影响力,比如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历史研究才能为未来带来成果——也就是说,只能是它被一个更高的力量所引导和控制,而不是它自身来引导和控制其他力量。』尼采這段話能在此為價值多元論的方法和判準做一個總結;歷史作為某種累積,無論將它堆砌起來的是權力意志、排他性的選擇、或著是單純的證據,它始終都是作爲一個運用的工具、一個具備自己獨特性、差異性的事實,來為研究者提供靈感的,兩邊角色一對調,歷史的活力就死了,正如辯證法只有在不斷的矛盾中才能永無止盡地前進一樣。現實感是放在具體的情境下才能生效的,人是有選擇自由且為自己選擇後果負責的行為者,否認這件事會使人作為純粹在歷史中失去能動性的產物,而在人們做出選擇時,多元意味著人們理性上能服從的規範性原則不只一個;相應的,對歷史做出道德判斷,並不需要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規律為這種判斷背書,『指责奴隶制给艺术或科学造成了灾难,这在我看来是 一种伪善。我不认为能够建立一种足够严格的历史联系,证明奴隶制给这些活动带来了灭顶之灾。如果我们要谴责奴隶制,那是因为我们相信,给予人类在一定限制内选择思考什么及如何生活的权利,这作为一个神圣的目标本身是有价值的。』(p81),面對歷史能做出的是一種「判斷」,這種判斷來自於審慎考量歷史後得出的「相信」,在柏林這裡,這種判斷的來源是他觀察到歷史上充滿著藉由解放之名對人類實行的傷害,因此他相信,尊重每個人為目的的同時尊重其選擇的事物。
  6. 延伸之一:如果我們只能在歷史上,以後驗的方式,不斷對我們所面臨到的具體情境,做出相應的、審慎的、具有所謂現實感與歷史感的「判斷」,很直觀的,這種判斷本身就有模糊性,因為判斷牽涉到對「何謂傷害」的解讀,這種解讀有很大的解釋空間,譬如對富人課高額稅率或是干涉大公司的權限,算不算是一種壓迫?柏林在文本中舉的例子都非常直觀,羅伯斯比的恐怖統治、史達林的大清洗,這些傷害現象十分明確,換句話說,能為柏林的現實感和歷史感上提供明顯的警惕。但資本主義、代議民主這些涉及自然環境、經濟不平等、不平衡權力關係之類的問題是否造成傷害相對而言就隱蔽許多;我疑惑的是保證價值多元本身不會規範價值體系內的權力關係的正當性問題,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價值多元論就會後退到自由保守主義的範圍內,變得有為現狀辯護的危險,如此一來,單純用聚焦傷害來作為判斷基準會不會(一)忽略體系內更深層的權力關係或(二)限制改革的可能性?
  7. 延伸之二:連結上述延伸之一的疑問,這種留下模糊空間的表達,將探討的視角侷限在明確的現實表象之上,會不會在脫離所批判的冷戰時代背景後,就失去了進一步的指導意義?譬如批判理論在描述社會現實的時候,隱藏著「超越性」的替代選擇,即除了現狀是否還有其他可行的可能(提出審議民主取代代議民主的可能),但柏林更傾向於描述眾聲喧嘩的「事實」而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現實感⟩

在閱讀文本期間,有幾處作者闡述的句子或段落使我深思。

  問題一:

      Isaiah Berlin寫到:「一邊是事實,另一邊是看法與闡釋,中間的界線可能模糊,但界線確實存在。」(引用自P.28)

      而「事實」和「看法闡釋」之間的界線如何界定?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又或者說,兩者又可能有平衡點存在嗎,還是那個平衡點早在模糊地帶中被抹煞掉了?

  問題二:
      「....能夠循著萬無一失的步驟推理,一直到達具體事物的本質,也就是實際情況的核心,完全掌握具體現實的複雜性、完整性和豐富性,就像他們嚴密掌握演藝體系那樣明確、詳盡,在論證上同樣確定無疑。.....」(引用自P.39)
        若沒有萬無一失的推理步驟,也不用推理的形式去理解事務,有可能還有別種方式去尋找事物的本質嗎?那我們又該如何確定我們找出來的結論就是事物的本質呢?具有洞察力的人是否能夠比沒有洞察力的人更快速的找到事物的本質呢?

反思:
      在閱讀現實感這篇文章時,在當時當地的人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古人(故人)們)會利用前一朝代、時代發生的歷史審核、審判或反思當今當代發生的類似的事件。
      我認為這是會被前人蒙騙雙眼的行為,每個歷史事件牽扯到的前因後果不全然相同,不能夠相提並論,而Isaiah Berlin提到:「....留戀以前的某個階段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好像在要求顛倒因果。」(引用自P.4)
      這樣的闡述似乎是在告訴我,留戀過去的事物、檢討過去的事物等行徑是會影響社會朝著「確定的、不可逆轉的」前進方向的腳步。這樣的舉動會影響當代社會對當代各事件的思考能力,若我們持續沉溺於留戀過去、用過去的經驗檢討現在的事件,那我們終將不會進步,僅僅只是朝向一個不可逆的未知結果前進,而這並非進步的象徵。


⟨政治判斷力⟩
在這篇文本中,以下兩個問題是我需要不斷思考的。

  問題一:
       「能做這點在我看來是一種天賦能力,類似於一些小說家的稟賦,它使諸如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等大作家傳達出一中對生活本質的敏銳;不只是紀錄混亂經驗留的感覺力,而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辨別力,無論從作家本人還是從所描寫的人物的觀點出發,都能一針見血,分辨出真正重要的東西。」(引用自P.52)
      站在Isaiah Berlin 的角度,他認為政治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其具有政治判斷力,而這樣的能力是一種天賦,而政治判斷力是不能夠用科學方法等找出定律去定義何為政治判斷力,亦無法指導後人如何培養政治判斷力。但我們應該如何在選舉時知道當前的候選人們誰有政治判斷力?而誰又能利用這個政治判斷力去創造政治家的成功?

  問題二:
      「天生的睿智、想像性理解、洞見、有眼光,甚至是容易讓 人誤會的"直覺",(危險的暗示了種幾近魔法的能力),與他們相對的是一些迥然不同但也很了不起的優點,如理論知識和學養、廣文博學、推理和歸納的能力、智力上的天賦,等等。」(引用自P.52)
      Isaiah Berlin對於政治判斷力的看法與《禮記.禮運》中所及的:「選賢與能。」有相關聯性嗎? 賢或能者就一定代表他有政治判斷力嗎? 若真如此,如何證明? 如果按照Isaiah Berlin在上一篇 ⟨現實感⟩中的說法,具有政治判斷力的成功政治家,難道不會被困在過去的歷史事件中嗎?難道他們不會嘗試從中獲取教訓,使得他們能夠在面對突發情況時,需要緊急決斷時,利用過去的歷史經驗進一步做出及時的判斷與決策嗎?

反思:
      「我力圖描述的才能是成功的政治家,不管他們是邪惡的還是高尚的,對社會生活(或就此而言的個人生活)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我們把這類能力叫做什麼呢? 也許較實踐智慧,或者食用李姓,反正是一種知道什麼"行"、什麼"不行"的感覺。」(引用自P.52~P.53)
       看完這篇文本後,我對政治家有新的體認,原來我所認為的政治家的執政或做決策的最大原則應該是:利用前人留下的好的經驗,對不好的經驗產生戒備,引以為戒。
       但Isaiah Berlin給我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切入觀點,或許能成為真正成功的政治家靠的是一種天賦,而政治判斷力就是他的天賦。政治判斷力是他對付其他同樣想成為成功的政治家們的一種手段與利器,擁有這樣能力的人能夠在很快速的時間內整合這期間的各種散亂的碎片,但他們卻不會加以分析自己為何這麼做,也不會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有理論上的依據支持。這與我原先認為政治家都要具有SOP行動方針去做好每件事情,利用這些SOP作為決策的依據與判斷方向,但在看完本篇章後我才猛然驚醒,發現原來真正的成功政治家在遇到各種需要它們決斷的事件時,是利用其宏遠的眼光,並利用短暫且快速的時間內一邊整合事件中易被人忽略的細節碎片再加以結合配對這些零碎的細節,用以確保施政決斷方向之間的可行性。而這樣的判斷力非常人所及,按照Isaiah Berlin的說法,很難將這樣的判斷力教給後代,因為這是非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方式所能長成的能力。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察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作為教士並不是自由的,也不可以是自由的,因為他是在履行一項外來的委託。」(康德著作全集,p.40)  啟蒙的核心在於理性的自主運用,然而教士的職責內容是遵循教義或教會的規範(外來的委託),這將會使得他並無法運用理性去思考和表達自由,也無法獨立的思考和質疑。康德強調,真正的啟蒙是需要擺脫外部的權威和約束。教士作為外部權威的代理人,並不能用獨立身分參與討論,其實跟啟蒙所主張的自我理解及思考相反。

好比在家庭教育方面,許多孩童會因為出於家庭對自身的期望和價值觀,而間接性壓迫到孩童本身的興趣及理想或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同樣也使我開始思考在社會角色以及個人自由的相互矛盾下,我應該如何取得平衡點,抑或是應該先捨去哪一項?如何在遵循規範的同時卻也仍保持批判性思維?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在某一刻,我意識到,所有這些觀念的共同之處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念:首先,像在科學一樣,所有真正的問題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的答案都必然是錯誤的;其次,必定有一條可靠的途徑導向這些真理的發現;第三,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話,必定彼此融洽、俱成一體,因為真理不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這一點是我們先驗地知道的話。」(理想的追求p.9)在閱讀此書的起點時,書本前幾章提到柏拉圖式「單一真理」的概念讓我困惑許久,柏拉圖認為所有問題應該有唯一正確答案,其他皆為錯誤,而這些真理必須融洽無衝突。然而,這在現實中似乎難以實現,因為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標準尺規來驗證我們所認知的是否為同一真理,甚至有些問題可能根本無法有正確解答。柏林在書中提及19世紀的思想家挑戰了這種單一真理觀「沒有永恆的真理,有的只是歷史發展,連續的變化...」(理想的追求p.10)進一步提出歷史的本質和意義(連結到後續老師的上課課程,告訴我們歷史的重要性),讓我知道柏拉圖式的單一真理是可怕的。


    再者,柏林進一步帶出「不同的價值可能會有衝突—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文明會有抵觸…」(理想的追求p.15)的價值多元論(理想的追求p.16-17),進一步指出,真理是複數的,且無法排序,歷史的多變和人性的多樣性讓人無法找到「終極真理」。而現實中如老師課堂所述,我們位在一個「眾聲喧嘩」令人吵雜的環境中,每個人擁有許多不同的價值觀,所有的價值衝突要努力維持他,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中,我們需要去聆聽各種不同立場,不消弭異己的聲音,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以此來防止陷入絕境,或者是做出偏狹的選擇(理想的追求p.21)。 而這個不穩定的平衡的關係是要維持韌性自由的環境,這個環境又不只是表達,而是不妨礙他人自由。


    在這樣不穩定的平衡環境下,柏林強調主張自由是價值多元的基礎,沒有自由,價值多元就是空談。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一直反覆在思考這個難題,因為我們的認知有限,面對異己觀點時容易感到怯懦與不安,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錯誤,也缺乏決斷力(自由?異己的意見平衡?),但這樣的狀況讓我思考:如何在眾聲喧嘩中確保自由,同時保持價值多元的觀念? 而如今,反映在自己身上,我好像也陷入在眾聲喧嘩中,讓自己成為盲目的追隨者。我試圖去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盲目或許只是在那個當下沒有意識到?其實盲目的追隨好像也不是那麼盲目?在認識更多知識的過程中會有另外的解答或見解? 以及怎麼接近所謂的真理? 還是像是柏林在書中說的「我們所知仍然太少,而且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缺少足夠的敏銳和洞察力,我們的認知仍將微不足道。」(現實感p.22)我們永遠會因為缺乏認知而盲目追隨?但是這個答案好像是我現在給自己的折衝,因為現在的盲目好像也是自己選擇的。


『現實感』


    讀完《現實感》我認為學習歷史的難題主要在於:如何透過歷史研究培養出「現實意識」,以及面對現實中的複雜決策時,如何達到深刻理解與有效判斷,並跳脫科學定律的框架,看清歷史事件的表象。書中提及「每個人、每個時代可以說至少有兩個層次:上層、公開、照亮、容易注意、清楚可以描述的表面:相似之處可以抽取並濃縮成定律法則;表層底下則是一條幽徑,進入愈來愈不明顯而愈來愈深邃又無處不再的特徵,與感覺及活動密切相融而極不容易與之分辨。」(現實感p.22),正如柏林所述,真正的歷史研究在於「以生活的方式」融入現實,與日常緊密結合,並以不明顯但無所不在的方式抓住「幽徑中的無限微小」來了解歷史對現今的影響。


    閱讀《現實感》時進一步思考的收穫是歷史和現實感之間的聯結,幫助我們在眾聲喧嘩中保持判斷力,也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保持開放及包容力。


『政治判斷力』


    「政治判斷永遠不必再談本能、天賦、頓悟或無法分析的天才靈感,政治判斷從此應以顛撲不疑的知識為基礎。」(p.48)在學習《政治判斷》時,我覺得最難的是將「政治判斷」這個無法複製學習傳授的先天能力內化,他沒有一個準則或SOP可以學習,我們好像只能藉由漸漸地接近,透過經驗或常識因地制宜地理解特殊情況的複雜因素。


    而在這個文本中,柏林強調政治人物需具備判斷力,但是藉由老師的引導,點出民主政體的公民也需要判斷力,才能正確評估並選擇適合的領導者,也讓我去思考自己在政治現實中的角色,是否也成為沒有判斷力的「消費者」?而社會大眾的政治判斷力是否足夠?我們要怎麼增進大眾的政治判斷力並選出政治判斷力的領袖?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在《政治作為一個志業》中,韋伯透過探討政治、政治家應具備的特質等,說明政治活動在整個生命操持的意義。這篇演講給我最大的所得是對政治家的人格要求,若要作為一個政治家,有許多現實中的價值和責任的挑戰。例如,他所說的「虛榮的破壞力」(§55)和政治家需具備的「切事的熱情」(§53),讓我意識到政治家若迷戀權力的象徵,非為目標服務,將會危害整個體制的正當性和倫理,以及做錯的決定可能會影響的後果。


    在學習過程中,§ 52 志業政治家的出路「除了必須抵抗強大的誘惑之外,這條生涯也會帶來不時的失望。」 說明從政會有誘惑、墮落、失望,我的疑惑在於:為什麼從政作為一個政客,必定要抵抗誘惑且常常帶給失望?為何政治如此?如果會碰到很多誘惑,遇到很多事情會對政治很失望那為何還是有人持續的從事政治?這個結果是必然的嗎?就算把這個理論放在那些被虛榮心吞噬而追求權力的政治家亦同?這個誘惑是權力帶來的虛榮感嗎? §56 信念以及價值對政治行動的意義「政治行動的最終結果往往 —甚至經常 —和其原先的意圖(meaning, intention)處在一種完全不配當的關係中; 有時候,這種關係甚至是完全弔詭難解的。」「這完全是事實,甚至是整個歷史的一項基本事態。」 說明政治意圖可能良善,但結果糟糕,而且是常態。 這個狀況也是政治人在生涯失望的原因嗎?那個不配當而完全弔詭難解的具體是在說明什麼?(是權力?誘惑?還是有其他原因?)還是他實然是如此?沒有任何能突破或其他例外嗎?


    在『政治判斷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個文本中似乎都在鋪陳著老師授課的核心問題:無論對治國者或民眾而言,為什麼政治判斷力都是重要的能力? 我認為不管是治國者或民眾而言,最理想化的狀態是大家都擁有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治國者不戀棧、不為權力而從政,民眾知道自己的選擇以及為何而選,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都是能理性看待、並接受自己做出的決定。但是這僅是最理想的狀態,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還是不理性,就讓我去思索這個世界有社會是可以達到這麼理想狀態嗎?還是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社會就是不理性的現實?


『哲學與政府壓制』


    「為什麼哲學家特別有必要受保護,使其不受社會壓制?」


這個問題貫穿了整篇文章,文中提及「這就是為什麼哲學活動--它在新情況下永遠地追求著新答案,承認那些人類情況永遠處於變化當中,認為絕不能為了過去或將來而犧牲現在--與個人能在其中如自己希望的那樣思考和從事他所喜歡的事情的、起碼的公民自由領域的存在如此息息相關。」「當然,如果哲學家完全不受控制,沒有一個社會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穩如磐石的。」(p.84) 而哲學如此重要,必定要獲得充分自由,一方面是人的精神本性,另一方面推進人類的文明,但是哲學與社會壓制需要維持一個權衡,在哲學活動不要影響政府的統治的同時,讓哲學帶來干擾降到最低。哲學永遠提醒我們人們不要認為存在不變的問題和最終的解決,放到現今台灣社會在學術和言論自由方面的保障,是否能夠充分支持哲學自由?或是否存在潛在壓制?


西洋政治思想學習難題


    西洋政治思想這門課對我來說的困難點在對於文本內容的掌握,一開始在閱讀時會覺得內容艱澀難懂,時常會在第一次看文本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慌神或因不理解文本想要表達或傳達的概念而排斥閱讀,也覺得自己沒有讀到重點和老師上課節錄的重點有所差異。但這次的熱身活動,從認識理想與危險,告訴我們柏拉圖的單一真理是可怕的,使我們要在價值多元且眾生喧嘩的環境中找到不穩定的平衡,並保持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而不從眾。再者,從現實感認識歷史,查知實際事物間的關係現實或歷史意識,並從政治作為志業、哲學與政府壓制,找到政治活動在整個生命操持裡的意義,進而去思考「無論對治國者或民眾而言,為什麼政治判斷力都是重要的能力?」以及「為什麼哲學家特別有必要受保護,使其不受社會壓制?」讓我更具象化對於政治思想的學習脈絡。而老師上課提出的問題會一直讓我思辨,持續的思考並且顛覆原本的既有思考模式,有時候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提問,實際上並無既定解答,甚至可能無法解決。好像只能持續思辨、持續質疑,接受不確定性衝擊自己腦袋以及嘗試去思考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折衝答案(自己對於目前問題能接受的回答)。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1.現實感

問題:我認為以人性的本質是無法正確的感知,理解,融入真正客觀且現實的環境,可能是因為各式心理,身分所導致的問題,使史人所闡述的經歷可能需要斟酌引用。柏林提到:「現實感並非被動地接受外在環境,而是一種積極的理解與選擇」(現實感,41頁)。這句話讓我意識到,現實感看來不僅僅是接受事實,更是如何選擇去詮釋事實,並通過自我理解去重新定義現實。
2.《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康德在文中提出他對於啟蒙的定義:啟蒙即人類擺脫自我施加的不成熟狀態,這句話像是在表達人民想啟蒙必須要解開身上的枷鎖,而這個枷鎖像是自己給自己施壓的。所以我認為啟蒙的核心在於自己對理性的追求和對現實的責任,並且需要持之以恆的自律和思考。
3.《哲學與政府壓制》
在這篇章中,我想到老師在上課中所提到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社會要保護哲學家?」我認為社會保護哲學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對思想自由、社會進步和公民意識的培養意義非凡。哲學家可以提出具批判性和創新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可能與主流價值觀、政治制度甚至社會秩序相衝突。然而,正因為如此,他們能夠推動社會的自我反思,並幫助我們探索更公正、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理論上的反對理由有很多,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在我看來是將完美的狀態視為值得我們追求的恰當目標」(p.17~ 18)」對於這句話不太能理解,在前面一段有提到「完美的世界,最後的解決,一切美好事物和諧共存,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無法實現的-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p.17)」這句話我就能夠理解,完美的狀態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這點我可以認同。雖然完美的狀態不太可能達成,但怎麼能因為不可能達成而去否認。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閱讀所得:「我們目前是生活在一個已啟蒙的時代嗎? 不是!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啟蒙的時代。(p.45)」這句話放到現在來看依舊適用,從作者對啟蒙的定義來看,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實是並未啟蒙的,還是有很多人處在「受監護狀態」這個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不再是個人,反而像是畜生一樣,他們喜歡別人幫忙做決定,不喜歡動用思考。


哲學與政治壓迫

閱讀所得:現在再次讀回這篇文章時,突然對上週教授在課堂上問我們的問題有個自己心目中的解答,問題內容是「為什麼要保護哲學家發表言論不受到政府壓制?」哲學家不是單一一個人,我認為可以歸類為一個群體,他們就是一群已啟蒙狀態的人,一群會思考的人。我認為思考是人們進步的源頭。保護他們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發言空間可以讓他們發表自己想說的內容,不可能每一種想法都可以促使社會進步,但肯定可以引起討論,有討論、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會讓人類進步,思考是我們進步的根源,所以保障所謂的「哲學家」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保護我們擁有思考、並且能夠講出我們心中的想法,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政治判斷力〉

我對於本篇的理解為:

1. 「政治判斷力」是什麼?

政治判斷力是一種將生活中混亂、零碎的資訊、經驗整合的能力,形成一個清晰的判斷作為實際的政治決策,以靈活應對複雜的政治環境,不僅是依賴理論或純粹的智力。而其又涉及對人性、社會動態及事物之間複雜關聯的直觀把握。

2. 

「科學和理論有時無疑會有助益,但它們不能哪怕是地代替一種感性的天賦,一種把握某種人類活動情況總體模式和事物結合方式的能力—這是一種天生的才能,它越是明察秋毫,越是敏銳得不可思議,抽象和分析力似乎就越與之背道而馳,如果不是越與之針鋒相對的話。」(57頁)

感性和直覺具有一種直觀的、非理論化的洞察力,可以讓人迅速捕捉到情境的整體圖景,這是一種難以從理論中推導出來的技能。例如,一位出色的政治判斷者能夠敏銳地察覺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情境的變化,甚至是隱藏在行為之下的動機和情感。而依靠抽象理論或分析的人可能會忽略這些細節,因為理論更傾向於將現實簡化,去除一些模糊、不確定的因素。

因此,在柏林看來,越依賴抽象理論和分析,越可能缺乏這種感性和直覺的細微理解。他甚至認為,這種「抽象和分析力」如果過度發展,會對感性判斷的敏銳度產生負面影響,從而限制人們應對政治現實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但他也絕非是純粹的反理性主義。

3. 

「有關社會或個人生活上層表面與其餘的、更疏遠的層次之間的複雜聯繫的半本能的知識,是出色的政治判斷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57頁)

這種「半本能的知識」是指判斷者對「表面層次」和「深層層次」之間的複雜關係具有直觀而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通過理論推導來的,而是基於對人性和現實狀況的長期體察。「出色的政治判斷力需要洞悉人性和社會動態的細微差異」,例如,如何在個體和群體之間、表面政策和實際效果之間捕捉到不易察覺的聯繫。他強調這種知識的「半本能性」,是因為它是一種無法通過公式或理論推導的能力,而更像是內化的經驗和感知的綜合。例如,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可能不僅僅依賴於政策數據或理論模型,而是根據對當地文化、歷史脈絡的理解來判斷某項政策的真正效果。

直觀地識別出潛在聯繫的能力,讓判斷者能夠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辨別出相互影響的複雜網絡,從而做出更準確、符合現實的決策。如同老師在課堂提及的「洞悉層次交疊但難以明言的複雜連結和效應。」

閱讀完後,儘管我能夠理解他所要表達政治判斷力的重要性,但最大的疑惑在於,他並未提供一個具體的方法論或步驟以學習政治判斷力。如同老師在課堂的提問「如果某種能力是天生的,又該怎麼辦?」,難道我們只能依賴天才領袖的即興發揮?

依我目前的觀點而言,「政治」在實務上是不會有所謂的滿分解答。而政治判斷力,我們該如何培養?

我目前能夠想到的解答,也許除了對理論的基礎了解,也只有長期的實踐、對人性的洞悉,並多關注我們現實生活周遭中的一切細微的事物。

學習難題

我在政治判斷力這一篇才漸漸真正地進入西洋政治思想的課堂中 ,無論是文本的閱讀、抑或授課的進度上。

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儘管全都是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文字,卻在閱讀一個段落後,卻依舊不是很清楚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但在讀懂後,又能對作者的部分觀點產生對現今所處世界有一種奇妙的即視感。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根據篇章《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覺得整篇讀起來相較吃力,所以同時另尋了原文及繁體對照版

覺得吃力的原因有:

1.翻譯的用語,對照原文後,才能比較理解其中的意思

像是從一開始就一直提到的”受監護狀態” 我去查了之後,認為”不成熟狀態”更能從原文中得出中文的精髓

2.可能因為翻譯的關係,使用了很多轉折語氣與贅詞,閱讀起來不易

3.第40頁的36節 最後一行:”無論誰甩脫這腳鐐,都仍然會即便跳過極窄的溝,也是沒有把握的一躍”這段上比較不能理解,並且在用語上的堆疊,更致使閱讀的不易


雖然多看了幾遍,但是還是能逐漸了解並將自己帶入作者的情景,也試著以他的角度來思考其中的意思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一、政治作為一項志業-閱讀所得


      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使人握有插足他人生活的權利,使志業政治家認為其擺脫庸庸碌碌之生活,將問題回歸至「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把手放到歷史舵輪的握柄上?」(頁220),文中提到三項特質,一是對「踏實的理想」之熱情,不能走向虛榮,且與「沒有結果的亢奮」大相徑庭,二是作為自身行為的終極指標的關鍵:責任,三是冷靜的判斷力,韋伯強調一名政治家在面對複雜、動盪、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身為領導者如何平衡理性與激情、動機與後果、現實感與遠見,在此過程中承擔起責任,同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在文中提及兩種為人類行動提供倫理意義的準則,分別是心志倫理和責任倫理,這兩種準則在根本上互異,同時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頁227)心志倫理強調行為者的動機,責任倫理則是要求行為者須向其行動之後果負責,韋伯認為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間存在張力,因它們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閱讀文本的同時,我抱持著一個問題「根據韋伯對心志倫理及責任倫理的區分,一名領導者面臨重大決策時,應該更強調道德動機的純潔性,還是更注重行為後果的責任承擔?當一個決策者出於道德信念選擇一項政策,此項政策會導致嚴重的負面結果,甚至影響整體社會穩定及人民福祉,領導者應如何平衡心志倫理及責任倫理?應該堅守道德還是改變政策以求降低負面後果?取捨的標準又該如何界定?」


      讀完文本後做了些統整,無論是動機、熱情皆屬於個人內心主觀的範疇,公共事務涉及到人際間的事務,就不存在由善良出發的後果皆是善果的論點。在現實政治中手段代表一切,因道德標準所謂的負責並不等同於在政治上對其領導的人民負責。這時可以再延伸出一個問題「正當性對公眾意味著什麼?」韋伯關注一名政治家如何在現實中利用行動獲得人民支持,即使其道德動機並不完美。


      回顧歷史中從未出現一個道德完美的政治家,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規範中可能皆擁有了「不道德」的基因,如美洲的殖民史,歐洲殖民者對於原住民及非洲裔人口組成了長久的破壞性影響。我們無法肯定的說這世界是非正義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社會整體只能謹記我們要不斷的謹慎審視歷史,因爲道德觀是隨著時代發展的,並且價值觀不再單一,而是多元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


      我們可以說殖民是壓迫,或是說奴隸是反人道的,但要謹記這些屬於「道德判斷」,是根據我們當下的世界做出的,這種判斷相信有些價值無法磨滅,所以與其果斷的批評其不正義,不如先了解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例。以自己的道德評論有些是「必要之惡」,並非代表其合理,但我們仍可以種種方式提醒後代,有些事情更加需要在歷史中被謹記。


      政治家礙於其身份,有時得做出現實的決定,但現實並非是完美的,一定會擁有缺憾,但我們和社會本身皆要記住缺憾,因為缺憾代表著某種我們認為曾經被暫時犧牲的道德價值,這種信念是可以跟政治家的決定並行的。


二、學習難題


      起初對於自己是否能夠搞懂文本相當沒自信,但一份一份仔細去瞭解作者所要傳遞給讀者的內容後,發現文本並無我所想的艱澀。目前遇見較大的困難是閱讀簡體字,因習慣繁體字所造成的落差使我更難理解作者所敘述的句子,需要反覆閱讀前後文才能將句子真正的內涵看懂。而閱讀這麼多份文本中,《現實感》是我認為最難理解的一份,目前仍在努力吸收文中較抽象的內容,期許自己能在期中考前讀懂。

熱身的自我省察

 一、《理想的追求》

「在某一刻,我意識到,所有這些觀念的共同之處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念,首先,像在科學中一樣,所有真正的問題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的答案必然是錯誤的;其次,必定有一條可靠的途徑導向這些真理的發現;第三,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話,必定彼此融合、俱成一體,因為真理不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扭曲的人性之才》—P.009)。當我在《扭曲的人性之才》之中讀到此句時,不禁令我開始思考先前在國小到高中所受的教育是否和此句互相衝突。以往我們總被師長教導「不應該堅持於一個答案或選項」,因為若侷限在每道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框架中,我們便會停下探索、追求理想的腳步,而此觀念在開始看《扭曲的人性之才》一書前早已深植我腦海中,因此對於「真正的問題都只有一個真正答案」的想法感到很不舒服。但在接續看到後面「此外,像我前面說過的,應該循著哪條道路去追索,也是意見紛紜:有人去教堂裡尋找,有人卻埋頭於實驗室;有人相信直覺,有人依靠實驗,有人仰賴神秘的幻想,有人則堅信數學的計算。不過這些真正的答案,或者是一個最終的體系(所有真正的答案是交織在一起的),即便我們自己不能去發現他,他們也必定存在—除非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扭曲的人性之才》—P.010),我意識到師長所說的應該不是一個問題有許多答案,而是我們可以透過不同、自己的方式去找出那個早已存在許久的答案。除此之外,可以發現「一個真正的問題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的前提是:那個問題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也許我當時遇到的問題對於此書定義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問題。


二、《現實感》

無論是課堂中老師曾提出或是《現實感》的內文曾提及:「為什麼哲學家需要受到特別保護以免社會壓制?」(《現實感》—P.061)當時的我首先都是想到,自由、政治和哲學其中有什麼關聯,問題中的主詞為哲學家並非政治學家也令我感到很疑惑,「難道在政治自由與哲學才能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關聯?」(《現實感》—P.061),後面更舉例如:「伊曼紐爾.康德引起我們時代最大的哲學革命,而他卻是一個絲毫不鼓勵表達自由的國家的公民」(《現實感》—P.062)等案例來分析哲學和自由除了最基本的關聯外,並無其他真實的相關性。但後面他卻說明了若沒有自由,那人們就無法暢所欲言,他們的表達、理解、分析能力便會日漸退步;若不讓人思考,令他們不再運用他們的想像力,他們則會永遠處於愚笨的狀態:「毫無疑問,過分的強制會使太多的人不能暢所欲言,使他們理解與表達的能日漸萎縮;其結果無非是路人皆知的事實:如果你不讓人們思考,愚鈍他們的想像力,他們就會永遠誠惶誠恐,處於愚蠢或幼稚的狀態,在任何領域都做不出什麼有價值的事情」(《現實感》—P.062)。「哲學家的活動與社會自由和國家控制之間確實有聯繫,而且非常深刻」,從上述《現實感》的內文能推測哲學家需要受到特別保護以免社會壓制,意義上是為了保護這個社會的思考能力及想像力,「哲學並不像科學那樣廣泛發現事實、整理事實、從事實中推斷另一些事實,也不像形式學科那樣涉及符號模式的組織。哲學從事的是系統闡述真正的問題」(《現實感》—P.068),「哲學是一種嘗試,從來都是一種嘗試,其目的是找到思考和談論的方法,這些方法通過揭示以前未被注意的相似點和未被發現的差異之處(有時通過與以前未考慮的模式進行新的比較,或者在人們一直使用的模式同被認為與他們相似的對象之間,以新的重點指出被人忽略或低估的差異),引起人們觀念上的變化,其程度足以徹底改變思考和說話的態度及方式,這樣來解決或消解問題、重新分派研究領域、重新闡述、重新區分對象之間的關係、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現實感》—P.073)


三、總結

透過這次熱身階段的文本,顛覆了許多我之前所學對於社會、政治的看法,從前的我認為哲學於社會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沒想到在課堂上居然討論到:「為什麼哲學家需要受到特別保護以免社會壓制」,不禁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政治、社會、自由的觀點,了解若社會沒有自由、沒有想像力、沒有理解會是場如此巨大的災難。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查

《理想的追求》

「在不同時空的文化之間,彼此的交流之所以可能,僅僅在於使人之為人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相通的,是它們溝通的橋樑。不過,我們的價值只是我們的,而他們的價值屬於他們。」(p.15)這段話我認為指出了人類的共通性,使不同時空的文化也能進行交流,也強調了文化的多樣性及價值觀的獨特性,雖然不同的文化能進行交流,但仍保留了各自的價值觀。這段話讓我產生一個問題:在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那我們該如何在尊重自己文化價值的同時,去理解並包容其他的文化?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現實感

「人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人原則上可以做到無所不知。」(p.43)這段話讓我思考了很久,因為這與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相違背。我原本認為預知能力這件事是不存在的,我們無法預料到眼前的任何人下一步會做出什麼行為。但仔細思考過後,我認為或許是可行的,因為人類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特定的心理、社會和環境的因素所形成,我們或許是可以預測一個人在類似的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雖然是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正確的。

《政治判斷力》

「政治判斷力不必再是直覺、天賦、靈感乍現和無法分析的天才的神來之舉。相反,它從此應該建立在確實的知識基礎上。」(p.48)這段話我認為是在說明政治判斷力並非獨立依賴直覺或天賦,而是應該建立在知識基礎上。對於這段話我的疑問是:既然知識基礎對於政治判斷力來說這麼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建立堅實的知識基礎,以支持政治判斷?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這篇文章談論了人性的道德困境,包含了人性本質的缺陷,所謂理想的追求,正是在討論人在面對整體社會理想與私人理想時所面對的抉擇,同時也不得不面臨個人自由的堅持與追求社會平等不相容的事實。

以下摘錄頁16

「平等,也許就意味著要限制那些有統治慾望的人的自由;為了照顧社會福利,讓飢者有食,寒者有衣,無家可歸者有一席之地;也為了照顧其他人享有自由,讓正義和公平得以實現,自由,也許就必須打折扣。」

「如果連起碼的一點自由都沒有,我們就沒有了選擇,也就沒有了人之為人———按照我們對人這個字的理解——的可能。」

這兩段提及了平等與自由間勢必是此消彼長的,同時也強調這兩者即使不完全相容,但卻缺一不可。


《現實感》

以賽亞.柏林強調他對現實感的理解,也針對政治決策及領導者必須靈活的依照不同的情境做出調整,而非只是理論上智慧策略。現實感是一種不拘泥於抽象的理論,同時也需要具備準確的判斷能力,並活躍的應用。政治領導人不應只是一昧的擁抱理想,也該適時地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不失去對基本價值的堅持。

「一個體系越全面、邏輯上越令人滿意,他在描述宇宙中具體實體的行為過程時就越無用——實體數量越大,體系描述和預測的能力就越精確,實例數量越小,誤差與偏離標準的幅度就越大。」(頁23)

以上提及了過度的理想化所謂的理論,未必能最佳的運用在實際狀況,甚至往往偏離不少。


《政治判斷力》

作者談論了政治判斷力是決定如何在公共領域行動的能力,政治判斷力也在公共空間中有效保障社會活力的健康,並能促進自由與民主。

具備政治判斷力顯然有其優勢,但就現實而言,擁有這項能力的顯然是少部分的人,但在民主國家裡,所謂民主政治就是由「大多數人」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真正的讓結果與民意在現實與理想上都是真正成功且正確的?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現實感》

在閱讀此篇文章時,有些地方令我感到疑問。其中作者說到:「人們已經做了很多嘗試,企圖定義和描述哲學活動,再多一次嘗試大概也沒什麼害處」《現實感》P.63 那是否代表定義和描述哲學本身就是錯誤的行為?如果哲學能被定義和描述,是否就成為了科學而非哲學,哲學就是一項無法被規則定義的思維方法,只能靠非特定、非實證、非形式的方式傳授?

而我困惑的點是,既然哲學無法被定義,那為何再多一次嘗試定義也沒有什麼害處。這句話不就和前一句產生矛盾了嗎。還是作者認為,如今世道所稱的哲學,早已經被定義,又或者說形式化、科學化了?那為何不去導正又或是拯救這項謬誤,而是讓它繼續被描述、定義,而繼續沉淪下去?那如果作者的意思並非如此,又該如何去理解?

閱讀心得:在理解政治現象時,必須面對現實的複雜性,避免過於簡化的理論或理想化才不會導致誤解和偏差。

在一開始閱讀現實感這篇文本時,太過抽象的文字讓我光看一頁就需要思考好久。就算是中譯本也非常的艱澀難懂,或許是沒有上過類似的課程或相關訓練,所以連基本的判斷和思考也覺得困難,更無法真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真正含義。但在經過幾週的訓練與閱讀後,現在對於文章中所闡述的觀念也較有能力去琢磨且反思。或許還是無法完全的了解內容,但希望在之後也能慢慢進步!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1. 〈理想的追求〉學習難題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所產生之疑問:

「所有真正的問題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答案必然是錯誤的。」(p.9)

「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話,必定彼此融合、俱成一體,因為真理是不可能互相矛盾的,這一點是我們先驗(apriori)地知道的。」(p.9)

此兩句提及之答案,前句說明的是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其他答案必是錯誤的。後句則是表達了答案之間之相容性。但根據前句再來檢視後句,發現的狀況乃是前句表達答案之單一性,後句又再提出多重答案之間的關係;縱上所述,至今仍然無法理解作者在此書中所說之答案,究竟是單一性抑或是存在多個版本。

在此期間亦考量過後句所說之答案是否是根據不同問題之間的答案具有相容性,但經過假設之後仍然無法下定結論。

對於語句中提及之「彼此融合、俱成一體」仍然無法辨識其背後之意義,即俱成一體之解答又會融合為何。


2. 〈現實感〉學習難題

在研讀〈現實感〉時,我面對之學習難題:

「觀念不僅受現實影響,也反過來塑造我們所感知的現實。」

在這一觀念中,針對此句敘述存在不理解之處,在於此說法似乎屏蔽了現實之「獨立性」。但具體的「觀念」如何改變事實之結構並未在〈現實感〉第一篇中提及,但礙於仍在學期中尚未能抽出空檔閱讀此本書後續之章節,因此現在仍受「是否認知方式改變了對現實的解讀,亦可等同於改變了現實之本質。」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我遇到的另一個問題乃是在上課前之預習以及上完課程之理解乃是天差地別,似乎在起初開始讀此文時我將中心放在「現實感與歷史研究」之間之關聯。但在上完課程之後我吸收之資訊似乎非單侷限於此。在上課之前我吸收到的更多是「歷史作為人類進程上之鑰匙以及基石」上完課程之後我清楚意識到「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至今仍然沒有哪一次為歷史及這麼一把『鑰匙』的努力而獲得了成功。」


3. 〈哲學與政府壓制〉閱讀所得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已經經過前面幾週之熱身,我嘗試在課前將文章之內容區分為自己所摘錄之文句以及自己之理解,以下為部份摘錄:

(1)「言論自由—或通過言詞以外的方式來表達的自由,可以是一個獨立目的,無需其他方式為其正名,本身就值得鬥爭。」/並不取決於讓人們變得更加幸福、智慧或強大等方面有多大價值,只是一家之言。

(2)作者所認為之哲學活動:「沒有確定的技術,沒有各門實證的、形式的科學所擁有的方法和操作規則。」/哲學並不關心可透過經驗觀察可解決之問題、常規的、嘗試性的觀察。

在此文章中我理解的哲學乃是突破思想障礙、清理混亂、修正歷程。哲學問題更是因為產生了思想之碰撞所得。哲學是一種嘗試,其目的是為了找到思考和談論的方法,這些方法揭示從未被注意之處,引起「觀念上的變化」。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政治判斷力〉:
「可用來進行這種歸納的或者為了建立用以系統化歷史知識假說的事例的數量有限,因為人類經驗無比多樣;進一步從這些事例中剔除所有那些各自獨有的東西,只保留共同的東西,就只會剩下一點非常單薄的、經過概括的殘渣,因為實在太不具體,根本無助於解決實際困境。」

「而在政治活動的領域,定律實在是少之又少:手段就是一切」(p.50)

閱讀所得:
政治活動並非是死板的,無法用定律去解決每個問題。由於每個具體事件都有專屬的背景和細節,所以在分析事件的過程中,不要只是依賴於抽象的概念或者定律上,而是要關注此具體事件,且根據其特有的條件背景,想出解決方案。

學習難題:
p.51、52提到的這項才幹(天生的睿智、想像性理解、洞見等等),為成功的政治家獨有的,如:俾斯麥、塔列朗、富蘭克林...,但具備純理論天才的人身上明顯欠缺這項實踐智慧能力,如:牛頓、愛因斯坦、弗洛依德...。此項天賦看似重要,為何有那麼多傑出的人才缺乏此天賦仍舊能在不同的領域上獲得成功?是否此天賦僅在政治等領域上發揮作用,而在其他領域無明顯作用?而若是沒有這項天賦的人 能否依靠後天培養此能力 來成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哲學與政府壓迫〉:
「毫無疑問,過分的強制會使太多的人不能暢所欲言,使他們理解與表達的能力日漸萎縮;其結果無非是路人皆知的事實:如果你不讓人們思考,愚鈍他們的想像力,他們就會永遠誠惶誠恐,處於愚蠢或幼稚的狀態,在任何領域都做不出什麼有價值的事情。」(p.62)

閱讀所得:
我認為需要去尊重每個人的自由表達的權利,他們的創意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否則會讓人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社會發展不應過度限縮自由,才有機會激盪出創新的力量。

「最主要的困難在於怎麼知道究竟去哪裡找答案;怎麼知道究竟如何著手找尋答案。連怎麼才算是滿意的答案都拿不准,更談不上考慮什麼是正確的答案了。只有當我們陷入這種內心困惑,當問題顯然不管在多複雜的層次上都無法完全依靠經驗解決,當問題也不能通過僅僅運用演繹的技術手段(理論上可以由一台電子裝置執行)解決時 —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遇到的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p.65)

閱讀所得:
真正的哲學問題往往無法依賴經驗或技術來解決,而是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推理探索才能得出答案。當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先前的經驗以及現有的知識,應認真思考問題的本質,才有可能在困難中找到方向。當陷入了這種核心問題時,才是真正的進入了哲學思考的領域。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閱讀所得:過去的我認為,接受教育的感化並擺脫愚昧就是啟蒙,但讀完本篇後才發覺自己的理解並不完全。康德對啟蒙的定義使我意識到,自己正如他所形容的那些未啟蒙的人一樣,缺乏使用自己理性的勇氣,也提醒了我對公開運用理性是多麼怯懦。這讓我對啟蒙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進而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它。
學習困難:如果已啟蒙的時代實現後,社會會不會因為個體之間堅持自己的理性而失去秩序?(P.46)

《哲學與政府壓制》
閱讀所得:我對於哲學家們為何需要受到保護免於政府的控制這個問題結合本章的說明整理了我的見解。哲學家們在社會中的作用,是對困擾當代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與思想,並挑戰過去陳舊且不合時宜的學說。而政府控制的目的是維持某種現狀,使國家長期處於安定且利益關係固定的狀態。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因此哲學家的活動是不利於政府的控制。一旦我們失去哲學家對那些被哲學問題所困擾之人的幫助,我認為社會將不再進步,或許能帶來物質上的進步,但精神上將匱乏停滯。因此,我認為保護哲學家免受政府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困難:“思想和語言方式的內部歷史,部分地就是那些可以嚴格地稱為哲學的問題的歷史”這句話中,不太了解為什麼語言方式的內部歷史部份的可以稱為哲學的問題的歷史?(P.77)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