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理論上的反對理由有很多,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在我看來是將完美的狀態視為值得我們追求的恰當目標」(p.17~ 18)」對於這句話不太能理解,在前面一段有提到「完美的世界,最後的解決,一切美好事物和諧共存,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無法實現的-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p.17)」這句話我就能夠理解,完美的狀態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這點我可以認同。雖然完美的狀態不太可能達成,但怎麼能因為不可能達成而去否認。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閱讀所得:「我們目前是生活在一個已啟蒙的時代嗎? 不是!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啟蒙的時代。(p.45)」這句話放到現在來看依舊適用,從作者對啟蒙的定義來看,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實是並未啟蒙的,還是有很多人處在「受監護狀態」這個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不再是個人,反而像是畜生一樣,他們喜歡別人幫忙做決定,不喜歡動用思考。


哲學與政治壓迫

閱讀所得:現在再次讀回這篇文章時,突然對上週教授在課堂上問我們的問題有個自己心目中的解答,問題內容是「為什麼要保護哲學家發表言論不受到政府壓制?」哲學家不是單一一個人,我認為可以歸類為一個群體,他們就是一群已啟蒙狀態的人,一群會思考的人。我認為思考是人們進步的源頭。保護他們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發言空間可以讓他們發表自己想說的內容,不可能每一種想法都可以促使社會進步,但肯定可以引起討論,有討論、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會讓人類進步,思考是我們進步的根源,所以保障所謂的「哲學家」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保護我們擁有思考、並且能夠講出我們心中的想法,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