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9/12,9/13

課程介紹與進度說明:什麼是政治思想?

1. 薩拜因(George Sabine),《政治學說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第一版序言、第一章「政治理論的背景」。

2. 歐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政治思想史》(Lecture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導論,第3, 4, 6節。

政治思想教學的目的:認識理想及其危險(誘惑)、培養現實感並免於虛榮、養成政治判斷力以承擔責任、獲致啟蒙以勇敢認識自己。

2

9/19,

政治思想教學的目的(1):認識理想及其危險(誘惑)

- 柏林(Isaiah Berlin),「理想的追求」(The Pursuit of the Ideal),《扭曲的人性之材》(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5-23

  

3

9/26,9/27

政治思想教學的目的(2):培養現實感並免於虛榮

- 柏林,「現實感」(The Sense of Reality),《現實感》(The Sense of Reality),1-44

  

4

10/3,

政治思想教學的目的(3):養成政治判斷力以承擔責任

- 韋伯(Max Weber),「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第九節。《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1)。

- 柏林,「政治判斷力」(Political Judgement),《現實感》,45-60

  

5

10/10,10/11

政治思想教學的目的(4):獲致啟蒙以勇敢認識自己

- 康德(Immanuel Kant),「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頁38-46

政治思想萌生與傳布的固有語境

- 柏林,「哲學與政府壓制」(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Repression),《現實感》,61-85

  

6

10/17,

承上週

- 柏林,「哲學與政府壓制」,《現實感》。

  

7

10/24,10/25

城邦與蘇格拉底

- 薩拜因(George Sabine),《政治學說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第二章,「城邦」;第三章,「柏拉圖以前的政治思想」。

  

8

10/31,

柏拉圖(Plato)(1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四章,「柏拉圖的《理想國》」。

  

9

11/7,11/8

柏拉圖(2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五章,「柏拉圖的《政治家》和《法律篇》」。

  

10

11/14,

期中考

  

11

11/21,11/22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1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六章,「亞里士多德:政治理想」。

  

12

11/28,

亞里士多德(2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七章,「亞里士多德:政治現實」。

  

13

12/5,12/6

伊壁鳩魯學派(Epicureanism)、犬儒學派(Cynicism)與自然法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八章,「城邦的衰落」。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九章,「自然法」。

  

14

12/12,

西塞羅(Cicero)和羅馬法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十章,「西塞羅和羅馬法律人」。

  

15

12/19,12/20

從封建制度到中世紀教會國家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十二章,「民族及其法律」。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十三章,「有關中央授權的爭論」。

  

16

12/26,

但丁(Dante Alighieri

-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第十四章,「人的普遍性」。

  

17

1/2,1/3

課程回顧與教學檢討

期末考

  

18

1/9,

彈性教學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