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作為一項志業-閱讀所得
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使人握有插足他人生活的權利,使志業政治家認為其擺脫庸庸碌碌之生活,將問題回歸至「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把手放到歷史舵輪的握柄上?」(頁220),文中提到三項特質,一是對「踏實的理想」之熱情,不能走向虛榮,且與「沒有結果的亢奮」大相徑庭,二是作為自身行為的終極指標的關鍵:責任,三是冷靜的判斷力,韋伯強調一名政治家在面對複雜、動盪、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身為領導者如何平衡理性與激情、動機與後果、現實感與遠見,在此過程中承擔起責任,同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在文中提及兩種為人類行動提供倫理意義的準則,分別是心志倫理和責任倫理,這兩種準則在根本上互異,同時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頁227)心志倫理強調行為者的動機,責任倫理則是要求行為者須向其行動之後果負責,韋伯認為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間存在張力,因它們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閱讀文本的同時,我抱持著一個問題「根據韋伯對心志倫理及責任倫理的區分,一名領導者面臨重大決策時,應該更強調道德動機的純潔性,還是更注重行為後果的責任承擔?當一個決策者出於道德信念選擇一項政策,此項政策會導致嚴重的負面結果,甚至影響整體社會穩定及人民福祉,領導者應如何平衡心志倫理及責任倫理?應該堅守道德還是改變政策以求降低負面後果?取捨的標準又該如何界定?」
讀完文本後做了些統整,無論是動機、熱情皆屬於個人內心主觀的範疇,公共事務涉及到人際間的事務,就不存在由善良出發的後果皆是善果的論點。在現實政治中手段代表一切,因道德標準所謂的負責並不等同於在政治上對其領導的人民負責。這時可以再延伸出一個問題「正當性對公眾意味著什麼?」韋伯關注一名政治家如何在現實中利用行動獲得人民支持,即使其道德動機並不完美。
回顧歷史中從未出現一個道德完美的政治家,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規範中可能皆擁有了「不道德」的基因,如美洲的殖民史,歐洲殖民者對於原住民及非洲裔人口組成了長久的破壞性影響。我們無法肯定的說這世界是非正義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社會整體只能謹記我們要不斷的謹慎審視歷史,因爲道德觀是隨著時代發展的,並且價值觀不再單一,而是多元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
我們可以說殖民是壓迫,或是說奴隸是反人道的,但要謹記這些屬於「道德判斷」,是根據我們當下的世界做出的,這種判斷相信有些價值無法磨滅,所以與其果斷的批評其不正義,不如先了解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例。以自己的道德評論有些是「必要之惡」,並非代表其合理,但我們仍可以種種方式提醒後代,有些事情更加需要在歷史中被謹記。
政治家礙於其身份,有時得做出現實的決定,但現實並非是完美的,一定會擁有缺憾,但我們和社會本身皆要記住缺憾,因為缺憾代表著某種我們認為曾經被暫時犧牲的道德價值,這種信念是可以跟政治家的決定並行的。
二、學習難題
起初對於自己是否能夠搞懂文本相當沒自信,但一份一份仔細去瞭解作者所要傳遞給讀者的內容後,發現文本並無我所想的艱澀。目前遇見較大的困難是閱讀簡體字,因習慣繁體字所造成的落差使我更難理解作者所敘述的句子,需要反覆閱讀前後文才能將句子真正的內涵看懂。而閱讀這麼多份文本中,《現實感》是我認為最難理解的一份,目前仍在努力吸收文中較抽象的內容,期許自己能在期中考前讀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