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面希望公民遵守法律並服從自己所選出的領袖,文化層面則期許成為尊重傳統價值、維護社會規範的公民,而在個體特質層面則希望公民能成為生活中獨立自主同時表現溫文儒雅和多才多藝,同時,也成為勇於冒險但也於行前能深思熟慮之人。
在群體理想部分,在行動層面希望社會是能慷慨給與他人恩惠,而非以得失計算,且無人會因期望繼續享受私利財富而選擇逃避困難苟且安生,而是會以前人的貢獻和榮耀作為動力自然而然為國家忍受痛苦並為其服務,在法律層面則希望民主制度下所制定出的法律得以使人心悅誠服,同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政治層面,其希望政權是屬於全體公民,並且用人唯才、不分階級,最後,於社會特質部分,其期待公民能勇敢面對危險,而且是在生活方式中自然產生勇氣,而不是以國家律令強制公民於痛苦訓練之中所培養。
二、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作者表述因伯里克利擁有因廉潔、賢明、尊重人民等特質所擁有的崇高地位,因而其不需如他繼任者一般討好大眾以追求權力。
據文中所述,伯里克利除了因其個人行為特質良好使其地位崇高獲得人民尊重外,也提及其同時也可控制「他們」,而非是「他們」領導「他」,因此伯里克利並不需要藉由不良動機來追求個人私利,進而沒有逢迎群眾的必要,以至於當群體出現較為情緒性行動時,伯里克利可對群眾發出怒言並反對群體意見進而貫徹政策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後續為何雅典在伯里克利去世後,會陷於
鬥爭及混亂中,因為正如作者所言,其可能的繼任者並不如伯里克利地位崇高,簡言之便是難以服眾,也因此導致出現權力真空,致使各方為爭奪遺留職位,想盡辦法爭取公民支持造成「他們」領導「他」的狀況出現,也就是迎合選民的情形發生,最終使得民主體制惡化成為多數暴力的政治環境,因此我認同作者所言,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最為繁盛的時代,是因為其擁有的個人魅力與政治工具和資本較為雄厚和多元所致,而後續出現混亂則是因繼任者不如前代服眾的緣故所致。
三、 根據「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一):雙方爭辯焦點在於關於如何處置俘虜問題,也延伸至後續對於屬國治理方針的辯論。
(二):首先分為支持嚴厲處置的克里昂一派和支持懷柔處置的戴奧多都斯一派,在嚴刑派的部分,克里昂提出了的以下數點作為理據,其一為帝國公民應該認清該地居民本質便是不喜帝國統治的狀態,並不會因為今日給予恩惠便能扭轉的態勢,其二為帝國統治依托的是自身的優勢而非取得當地居民的好感,其三為,政策上朝令夕改是為不良示範,其四為公民不應自作聰明為花言巧語所蒙騙,導致給予敵人機會,其五為,密提林叛亂性質並非暴動而是侵略,
理由在於他們擁有自己的政府與國防,並非雅典迫害所致叛亂發生,最後則是若雅典過於善待此次叛亂人士,將鼓勵同盟反抗,如此將使雅典忽略真正敵人進而陷於與盟友的爭戰之中。
在懷柔派戴奧多都斯則提出以下看法,其一為叛亂並非理性與法律可以限制,而是起因於人類天性的慾望與衝動,其二為,既然無法永久解決便應以寬恕叛亂者作為典範,以示其鄰國雅典的正直及避免日後若相似事件發生出現敵人拚死抵抗導致戰事成本巨大並且維持佔領效益過低的狀況發生。
四、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該篇章特殊之處在於作者特別為其做出評價和註解,而作者會如此重視的原因在於破壞法律秩序的最早例子發生於此地,此後致使半島地區價值觀傾覆並且革命不斷發生,也使社會與政治品質敗壞及道德淪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