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追求》
Isaiah Berlin《理想的追求》中提到,解決生活核心問題的答案是不可能有衝突的。但後來維柯的《新科學》推翻了他的想法,書中認為每個社會群體,都有一套獨特的,對於外在世界和自身及自身過去的關係的詮釋。每一個社會的思考模式都不同,彼此不可比較,每一個都應該用他自己的術語來理解,而不一定是批判。(p.10)
我認為需要去討論的是,儘管我們想做到尊重、理解每個社會群體的觀念,但現今社會真的有辦法做到嗎?如果這個社會反映出的觀念,是屠殺、歧視、侵略、戰爭呢?國際社會和他國真的有辦法做到「理解」嗎?
又或者,他國插手介入這些社會的暴力作為,這樣應該被稱為「人道救援」還是「不尊重別的種族」?
我認為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如果他國的做法符合道德和人道,就不會過多干預。但如果發動戰爭或做出不人道的舉動,介入也是為了拯救該國人民。
但我覺得,不同社會群體本來就不可能做到互相尊重。不同群體各自圈地為王,在各自不碰到界線的前提下,大家還會互相忍讓。但碰觸界線也有權利差別,如果是大國侵犯小國的界限,小國會優先選擇和解或退讓,大國則會得寸進尺或加以制裁。
因此我覺得Isaiah Berlin說的,不同社會的思考模式之間要互相理解,是建立在「你不犯人,人不犯你」的基礎上,才能談尊重、理解。
《現實感》
「為什麼哲學家就該擁有表達自己的特權?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或普通人?」(p.61)
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有提到這個問題,我認為不是因為哲學家說的話比較有深度,或他們代表著言論自由。
哲學不像會計、化學等領域一樣,有著明確的目標。若把會計比喻為航海用的指北針,那哲學就是天上的北斗七星,他引領著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並告訴我們為何要往這個方向走。他既是學問的基礎,也是學問的總結,是學問的必經道路。
儘管現在還學得不多,但我認為之所以要保護哲學家的言論自由和不被社會壓制,是為了讓他成為引領我們方向的指標。在一個威權統治的社會之下生活,人們往往會因為言論自由被壓制而對於展現自己感到氣餒,且不再發表自己的想法。哲學家的言論自由,代表著還有人在為我們的想法做背書,還有人在引領我們完成哲學的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