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追求】
這篇給我最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人類現在和過去所追求的超越的價值並不必然都是相容無間的(第12頁)。柏林認為這句話推翻了他之前的假設,生活和真正目標不可能有衝突。但我之前就跟他的假設持相反意見,我現在也依然這麼覺得。上大學後,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對於政治有極大興趣,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就業及社會價值的現實,選擇一條更穩定的職業道路。過去我一直在追求或想像自己的未來,但現在反而更多的是往社會期許與生活現實考慮。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該如何在追求個人目標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生活中追求的價值並不總是相容的。我們需要不斷地評估自己的目標,調整優先順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妥協自己的理想。這並不是失敗,而是成熟的一部分,讓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學會靈活應對。就像他最後說的:「這些社會互不相同,但並非在在一切方面都不同(因為他們都是人),只是在某些關鍵、不可調和的方面存在差異,從而最終無法融為一體。」(第13頁)
【現實感】
政治判斷力章節中寫道:有的人具有不錯的政治眼光、嗅覺或聽覺,有的人具有可以由愛心、野心或仇恨激發的一種政治直覺,有的人有因為危機和險情而變得敏銳(或相反對的遲鈍)的感覺等(第51頁)。我斗膽的將文本中的意思歸納為政治家是否都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並統合轉瞬即逝的資訊,觀察人民且有共感力。但我認為台灣目前的環境中具有這些能力的人才稀缺,大家好像都為了各自的利益或政黨派系鬥爭,不是政治家,而是政客。
而老師在「哲學與政府壓制」課程上有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特別保護哲學家不受政府壓制?」,我在讀完文本後認為,哲學家與國家社會和人民自由有相關性,哲學家在當時社會中,相比一般人,擁有更獨立的見解和思考能力。他們能夠形成一種集體力量,無論是影響民眾意見,還是引導他們共同參與某些行動,這一點都非常重要。在思想層面,哲學家具備一般人無法達到的深度思考能力。他們首先能重新定義問題,並且勇於進行與傳統觀點相反的行動,展現出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才能。他們打破舊有框架,建立全新的思考體系。因此,哲學家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的。若哲學家的聲音在社會中消失,就可能失去突破常規思維的視角,缺少質疑政府言論的能力。因此,保護哲學家不受到政府壓制至關重要,這關乎個人自由,也影響思想的多樣性和社會的進步。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學習難題】
上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西洋政治,剛開始閱讀教材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重點也畫不出來。一句話或一個段落都要重複閱讀反覆咀嚼才能勉強的理解片面內容,更不要說真正的去懂這些偉人的著作。上了幾堂課後可能有比以前有更好的對於政治的詮釋,但我認為這還是浮於表面,沒辦法完全精準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核心。課堂上老師透過不斷的精簡摘要和討論,讓我能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並不一味地相信文本觀點。希望之後我在這堂課上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