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追求》
這篇文章談論了人性的道德困境,包含了人性本質的缺陷,所謂理想的追求,正是在討論人在面對整體社會理想與私人理想時所面對的抉擇,同時也不得不面臨個人自由的堅持與追求社會平等不相容的事實。
以下摘錄頁16
「平等,也許就意味著要限制那些有統治慾望的人的自由;為了照顧社會福利,讓飢者有食,寒者有衣,無家可歸者有一席之地;也為了照顧其他人享有自由,讓正義和公平得以實現,自由,也許就必須打折扣。」
「如果連起碼的一點自由都沒有,我們就沒有了選擇,也就沒有了人之為人———按照我們對人這個字的理解——的可能。」
這兩段提及了平等與自由間勢必是此消彼長的,同時也強調這兩者即使不完全相容,但卻缺一不可。
《現實感》
以賽亞.柏林強調他對現實感的理解,也針對政治決策及領導者必須靈活的依照不同的情境做出調整,而非只是理論上智慧策略。現實感是一種不拘泥於抽象的理論,同時也需要具備準確的判斷能力,並活躍的應用。政治領導人不應只是一昧的擁抱理想,也該適時地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不失去對基本價值的堅持。
「一個體系越全面、邏輯上越令人滿意,他在描述宇宙中具體實體的行為過程時就越無用——實體數量越大,體系描述和預測的能力就越精確,實例數量越小,誤差與偏離標準的幅度就越大。」(頁23)
以上提及了過度的理想化所謂的理論,未必能最佳的運用在實際狀況,甚至往往偏離不少。
《政治判斷力》
作者談論了政治判斷力是決定如何在公共領域行動的能力,政治判斷力也在公共空間中有效保障社會活力的健康,並能促進自由與民主。
具備政治判斷力顯然有其優勢,但就現實而言,擁有這項能力的顯然是少部分的人,但在民主國家裡,所謂民主政治就是由「大多數人」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真正的讓結果與民意在現實與理想上都是真正成功且正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