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想的追求

我看完教材後,產生了一個問題: Isaiah Berlin提到要避免極端痛苦最值得採納的方法是維持不穩定的平衡,以防止陷入或做出偏狹的選擇,而不穩定的平衡可以透過各種程度的相互退讓來達成(p21),我的問題是,不同的價值之間除了可以透過相互妥協達成不穩定的平衡,是否可以透過相互制衡來達成不穩定的平衡?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看完後,我認為我們僅處在啟蒙中的時代,雖然現在科技發達,資訊流通快速、社群媒體無處不在,但大家更傾向被動接收資訊,使得許多人如康德所說「受監護狀態」(P40),而不多加思考,盲目追求權威給與的資訊,我們並未隨著時代變遷而進步,與康德一開始所說的「人們不經他人指導而不能運用自己理智的狀態」如出一轍(P40),透過該現象,我認為我們距離「已啟蒙時代」(P45)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現實感

對我來說,現實感相對於其他篇教材來說,是讀起來體感最痛苦的一篇,很多時候難以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目的,但就我所閱讀完後,對於我稍微看得懂的部分還是有一些小體悟,但有點偏離了柏林的《現實感》著重於人們如何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中理解現實的目的。

我之前總會幻想回到過去,改變曾經的選擇、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或者重新經歷那無憂無慮的時光,來為現在的失敗找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但讀完現實感後,我發現我就是柏林所說的懷古的逃避主義、妄圖倒轉時鐘之人(p1),就像莎士比亞若生活在古羅馬或外蒙古,是寫不出他的那些劇作(P5),因為我們的行為和決定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氛圍、心智和閱歷所促成的,所以不管重複多少次,當時的自己仍然會做出同樣的決定,我們所有的想法或行動,大多很難超出我們當下的閱歷及心智,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正朝著一個確定的 不可逆轉的方向前進,留戀以前的某個階段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過於沉迷過去,會讓我們忽略了當下與未來的可能性

政治判斷力

我很認同I
saiah Berlin所述的政治天才除了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以外(無論經驗或天資從來都不能完全取代一 門發達的科學知識——比如病理學或解剖學。只知理論或許不足以救死扶傷,但不懂理論卻是致命的--P46),還需要天賦的加成(他們所謂的能力就是能理解一次特定運動、一個特定人物、一種獨特事態、一種獨特氣氛,以及經濟、政治、個人因素的具體結合等等的性質。而且,我們並不太相信這種能力真的可以教會。--P51),這樣才能構成好的政治判斷,就像一個廚師就算知道並熟記許多的食譜,但缺乏一個擁有靈敏味蕾的舌頭,通常不會被認為是一位優秀的廚師,只能稱他為一位優秀的背誦家。

Isaiah Berlin也提出了一個想法是不能過於依賴理論(對理論過分依賴的必然結果,唉,也是被經驗無數次證實了的必然結果是,如果事實——活生生的人的行為——不順從這些實驗,實驗者就會惱火,並試圖削足適履,改變事實以符合理論。--P59),讓我反思到過去為什麼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就是太過於依賴理論,因為在補習班經過大量練習相同題型的數學題後,在考試中看見題幹描述與先前看過的相似,就開始機械化的套用那個不知道用過幾百遍的公式,直到算到後面時,才發現答案是不合理的,但此時只會不斷的重複驗算,懷疑是計算錯誤,而不會想到根本的問題是那個公式不適用這個題型,所以理論可以適當的參考,但不能過度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