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想的追求〉學習難題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所產生之疑問:
「所有真正的問題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答案必然是錯誤的。」(p.9)
「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話,必定彼此融合、俱成一體,因為真理是不可能互相矛盾的,這一點是我們先驗(apriori)地知道的。」(p.9)
此兩句提及之答案,前句說明的是只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其他答案必是錯誤的。後句則是表達了答案之間之相容性。但根據前句再來檢視後句,發現的狀況乃是前句表達答案之單一性,後句又再提出多重答案之間的關係;縱上所述,至今仍然無法理解作者在此書中所說之答案,究竟是單一性抑或是存在多個版本。
在此期間亦考量過後句所說之答案是否是根據不同問題之間的答案具有相容性,但經過假設之後仍然無法下定結論。
對於語句中提及之「彼此融合、俱成一體」仍然無法辨識其背後之意義,即俱成一體之解答又會融合為何。
2. 〈現實感〉學習難題
在研讀〈現實感〉時,我面對之學習難題:
「觀念不僅受現實影響,也反過來塑造我們所感知的現實。」
在這一觀念中,針對此句敘述存在不理解之處,在於此說法似乎屏蔽了現實之「獨立性」。但具體的「觀念」如何改變事實之結構並未在〈現實感〉第一篇中提及,但礙於仍在學期中尚未能抽出空檔閱讀此本書後續之章節,因此現在仍受「是否認知方式改變了對現實的解讀,亦可等同於改變了現實之本質。」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我遇到的另一個問題乃是在上課前之預習以及上完課程之理解乃是天差地別,似乎在起初開始讀此文時我將中心放在「現實感與歷史研究」之間之關聯。但在上完課程之後我吸收之資訊似乎非單侷限於此。在上課之前我吸收到的更多是「歷史作為人類進程上之鑰匙以及基石」上完課程之後我清楚意識到「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至今仍然沒有哪一次為歷史題及這麼一把『鑰匙』的努力而獲得了成功。」
3. 〈哲學與政府壓制〉閱讀所得
在研讀此篇文章時已經經過前面幾週之熱身,我嘗試在課前將文章之內容區分為自己所摘錄之文句以及自己之理解,以下為部份摘錄:
(1)「言論自由—或通過言詞以外的方式來表達的自由,可以是一個獨立目的,無需其他方式為其正名,本身就值得鬥爭。」/並不取決於讓人們變得更加幸福、智慧或強大等方面有多大價值,只是一家之言。
(2)作者所認為之哲學活動:「沒有確定的技術,沒有各門實證的、形式的科學所擁有的方法和操作規則。」/哲學並不關心可透過經驗觀察可解決之問題、常規的、嘗試性的觀察。
在此文章中我理解的哲學乃是突破思想障礙、清理混亂、修正歷程。哲學問題更是因為產生了思想之碰撞所得。哲學是一種嘗試,其目的是為了找到思考和談論的方法,這些方法揭示從未被注意之處,引起「觀念上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