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他強調了雅典公民的幾個主要價值觀。首先,他們強調為國家而犧牲,認為保護和捍衛城邦是每位公民的責任,而不是被迫做的事情。其次,雅典人非常重視民主,並認為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參與政治和決策過程,這樣才能讓國家繁榮。雅典人也對自己的行為有高標準,他們追求榮譽,但不會沉迷於奢華,而是以理智和自律為榮。總體來說,雅典公民理想的生活是追求智慧、節制和正義,他們自視為其他城邦的榜樣,而不是模仿他人。
2.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尤其是在描述他在危機時刻的領導能力。伯里克利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在城邦面臨困難時,冷靜地做出理智的決策,並且說服雅典公民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個人情感之上。他認為雅典的成功並不是隨便的,而是靠每個公民的努力與理性來維護。他的領導風格讓雅典能夠在他領導下達到巔峰,即使面臨艱難時刻,公民也能夠信任並跟隨他的指引,這使他成為修昔底德筆下值得稱讚的領袖。
3.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密提林辯論中,雙方的爭辯焦點是對待叛變的密提林人該如何處置。克里昂強烈主張要對叛變者進行殘酷的懲罰,他認為這不僅能報復叛徒,也能警告其他城邦,讓他們不敢再犯。對他來說,這種嚴厲的懲罰有助於維持雅典的統治權威。另一方面,戴奧多都斯認為過度懲罰會激起其他附屬城邦的恐懼,甚至可能導致反叛,這樣會對雅典的長期穩定造成威脅。他主張理性處理,不應該做出過激的行為,而應該尋求維持穩定的方式。他認為,應該根據情況做出決定,而不是單純依靠懲罰。
4.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修昔底德在描述科西拉的叛亂時,著重強調了戰爭如何對人性和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一章中,他詳細描寫了兩派勢力之間的暴力衝突,並揭示了戰爭對人的價值觀所造成的極大扭曲。科西拉的叛亂充滿了父子對立、朋友互相背叛的悲劇,這一切反映了戰爭如何激發出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這篇章特別的地方在於,修昔底德不僅僅是描述一場叛亂,而是強烈批評了戰爭對道德和倫理的破壞。他用這個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擔憂,認為希臘社會在戰爭中逐漸陷入道德的墮落,甚至對未來的希臘命運感到悲觀。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段歷史有了更多的反思意義。
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他強調了雅典公民的幾個主要價值觀。首先,他們強調為國家而犧牲,認為保護和捍衛城邦是每位公民的責任,而不是被迫做的事情。其次,雅典人非常重視民主,並認為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參與政治和決策過程,這樣才能讓國家繁榮。雅典人也對自己的行為有高標準,他們追求榮譽,但不會沉迷於奢華,而是以理智和自律為榮。總體來說,雅典公民理想的生活是追求智慧、節制和正義,他們自視為其他城邦的榜樣,而不是模仿他人。
2.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修昔底德在描述科西拉的叛亂時,著重強調了戰爭如何對人性和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伯里克利提到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上且可以成為別人的模範的制度,雅典的政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而非少數特權階級。在處理紛爭時,在法律面前,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公職的選任是根據個人真正能力來選擇,並非從階級(能力取向)。在雅典,每一個公民不只關心自己的私事,還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對政治事務相當熟悉。在私人生活中,雅典人抱持的態度是自由與寬容;但在國家事務中,則遵守使人心悅誠服的法律。此外,雅典人擁有勇敢與忠誠精神,這種勇敢並非刻意訓練而來,而從生活方式中培養。這種民主制度展現了人人平等、能力取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自由、守法,以及對城邦的忠誠等理想及期許。
2.我同意修昔底德在本章中認為伯里克利是將雅典治理的最好的一位統治者,因為伯里克利是有遠見的,且是廉潔且尊重人民的,如他曾經說過:「如果雅典等待時機,並且注意他的海軍的話,如果在戰爭過程中它不再擴張帝國領土的話,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發生危險的話,雅典將來會獲得勝利的」,後來他的繼承人並沒有照他的指示來做,而是受到私人的利益等,制定了不利於雅典的政策,此可見他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且不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是將整個雅典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
修昔底德也提到伯里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我認為因為他不是一個用暴力來治國的人,從他的演說內容來看,利用民眾對於國家的忠誠,加上他的言詞來取得人心,以此來治理一個國家
3.在密提林辯論中,雅典議會討論該如何對待叛變的密提林人。
克里昂:支持嚴懲密提林人,認為應該要執行原本的命令「將密提林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將婦女和未成年的男女都變為奴隸」。以此預防其他可能叛變的城邦。他認為若不嚴格執行法律,雅典的權威將受損,並可能引起更多的叛變。戴奧多都斯:主張寬容,認為過度的懲罰會引發更多反抗,不利於雅典的長期利益。他認為只需處罰叛亂的主導者,不需要牽扯到人民,這樣較為理性,也符合人道和理性。
4.這一篇是作者唯一一篇用自己的角度寫的,這場叛亂事件是希臘城邦之間所發生的內亂,而因為這場內亂,造成了希臘的動蕩不安,如他們屠殺自己城邦中被認為是敵人的人,他們被冠上了推翻民主政治的罪名,但事實上是因為私人恩怨或是債務問題而遭殺害,甚至有倫理上的問題,例如父親殺死兒子等,在這場革命中,希臘世界的品性墮落了,原本被視為高尚的事情在當時卻成了眾人恥笑的對象。從這些透漏出了人性、人倫、以及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改變的價值觀等問題發生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此問題我認為可以分成以下幾個要點討論:
1.
生活方式:
伯里克利強調雅典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優越性,這與其他城邦的保守與專制生活方式相比,展現了雅典獨有的自由與開放。比如說:
-自由與開放的社會: 雅典是個「自由的社會」,公民享有廣泛的個人自由與權利。這使得雅典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並同時鼓勵創新和思想的自由表達。
-享受公共生活:雅典的公民生活充滿了各種文化活動,如戲劇、講座等,這些活動使市民能夠在工作之餘,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讓人民有機會放鬆。
2.
軍事安全:
-全民精神:雅典的軍事力量不僅仰賴精英軍隊,更重要的是每個公民都在不同的層面上參與戰爭。這種全民皆兵的精神讓每個人都具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感。
-戰爭中的集體犧牲:伯里克利在演說中讚揚那些為國捐軀的士兵,強調他們的犧牲不僅保護了國家,還捍衛了雅典獨特的民主制度和生活方式。
-強大的海軍:伯里克里強調雅典的海軍力量是其軍事安全的核心,尤其在海上戰爭中,雅典憑藉其海軍艦隊的優勢,能夠保護貿易路線和維護地中海的主權。
3.
教育制度:
伯里克里強調了雅典社會中對文化與智慧的重視,這間接反映了雅典對教育的重視。比方說:
-個人素質與公共德行:雅典的教育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品德與公共精神的塑造。公民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與對國家責任的認識。
-藝術與文化的熏陶:雅典在藝術、建築等領域的卓越成就,這些都反映出雅典人對文化與思想自由的推崇。這樣的文化氛圍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使得雅典成為當時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
4.
對國家的態度:
雅典人民對國家的態度充滿了尊敬與自豪還有勇敢的精神。
-對民主的高度認同與捍衛: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國家成功的根本所在,公民通過參與政治和軍事,能夠共同維護這一體制。即使在戰爭中,對民主的堅守依然是最重要的價值。
-國家與個人責任的結合:個人與國家是緊密相連的,每個公民的命運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雅典公民的責任是通過服務國家來實現個人的榮譽和理想。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1. 伯里克利的領導能力與智慧
修昔底德認為伯里克利是一位極具領導才能的人,他具有遠見卓識,能夠為國家規劃長遠的發展。在雅典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通過強化海軍、積極進行對外擴張,以及推動內部的民主改革,使得雅典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達到了鼎盛狀態。修昔底德認可伯里克利的能力,並且讚揚他對雅典政事的精確掌控。
2. 伯里克利對雅典的影響與遺產
修昔底德提到,雖然伯里克利的領導使雅典達到了顯赫的地位,但在他去世後,這種穩定與繁榮並未持續,反而逐漸衰退,因為後續繼承者並沒有堅守其信念。這意味著,儘管伯里克利的政策在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也未能為雅典的長期穩定奠定持久的基礎。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雙方爭辯的焦點是密提林叛亂後,雅典應該如何處理該城邦的命運,是否應該對所有的叛亂者進行大規模的懲罰(包括屠殺全體男性,並將婦女和兒童奴役),還是應該給予相對寬容,對其進行較輕的懲罰。
簡單來說,應該如何應對叛亂的盟友是討論的核心。是否應該以極端方式懲罰他們以儆效尤,還是應該通過寬容的政策來維持盟友關係與穩定。在這場辯論中,克利昂強烈支持極端懲罰,認為這樣可以有效震懾其他叛變的盟邦,而支持寬容政策的戴奧多都斯則認為過度懲罰會損害雅典的國際形象,並可能導致長期的內部不穩定。
1. 支持極端懲罰的立場:
主要由克利昂所代表。
他認為對叛亂者應該施以最嚴厲的懲罰,這樣可以震懾其他盟國,防止未來再有叛變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認為對於那些忠於雅典的城邦,應該給予尊重和回報,而對叛亂的城邦則必須施加懲罰,否則會破壞盟友間的忠誠和信任。
2. 支持寬容政策的立場:
主要由戴奧多都斯所代表。
他認為過於激烈的懲罰將破壞雅典的盟友關係,長期而言不利於雅典的穩定和發展。他們認為,雖然密提林叛亂是不可接受的,但對其進行屠殺和奴役會讓其他盟邦對雅典產生恐懼和敵意,最終可能導致更多的叛變。以及徹底的屠殺和懲罰可能會在盟友中激起恐慌和反感,從而導致對雅典的不信任,甚至喪失其他城邦的支持,這樣的激化矛盾會對雅典本身不利。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修昔底德描述了科西拉叛亂並將其視為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這不僅因為其對當時的戰爭局勢有直接影響,也因為這場叛亂揭示了人類行為的極端面,並為修昔底德對希臘城邦內部政治與人性本質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素材。
科西拉的叛亂是一場由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引發的暴力事件,修昔底德在這篇章中深刻描寫了內部政治分裂對一個城邦造成的災難。科西拉本來是雅典的盟友,但由於內部的兩大派系—貴族派黨人和平民黨人之間的激烈鬥爭,逐漸演變成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暴力衝突。
-政治分裂的暴力:此篇章描述了兩派之間為爭奪權力而進行的血腥衝突。貴族派和民主派的激烈對立最終導致了兩派之間的無情屠殺,這場內亂不僅摧毀了科西拉的政治結構,也使得大量平民與無辜者成為暴力的受害者。這場內亂的暴力性質和極端程度,正是修昔底德所關注的核心。
-人性黑暗面:這種內部的政治衝突暴露了人性中的殘忍和極端。科西拉的叛亂不僅是一場政治鬥爭,更是人類情感與利益衝突的極端表現。人們為了爭奪權力、復仇或生存,往往不擇手段,這讓修昔底德有機會深入探討人類行為中的陰暗面。
它不僅是一個政治暴力的例子,也是對希臘城邦內部政治分裂及其對社會與人性影響的深刻揭示。這場叛亂讓修昔底德有機會探討在戰爭與政治動盪中人性中的極端面,並警示內部分裂可能導致的國家崩潰。這篇章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呈現了歷史事件,還引發了對人性、道德、政治和戰爭的深刻反思。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首先,我得出了他們強調公民的自豪感和對城邦的忠誠,再來是展現勇於捨己為公的精神,強調為了社會的榮耀而犧牲個人利益,最後,鼓勵平等與民主,認為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應享有平等地位,並強調雅典的文化與智慧。
-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關於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評價,我同意他對伯里克利的讚揚,尤其是他對於雅典政治體制的理想詮釋,伯里克利的演說除了反映了他對民主原則的堅定信念之外,也展現了他對雅典文明自豪的情感,而且他在強調軍事力量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文化思想的重要性,我覺得這些都是雅典能在歷史上保持重要地位的原因,也是展現了他較為全面的領導風格。
-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中,雙方爭辯的焦點主要圍繞著是否應該懲罰那些叛變的密提林人。支持懲罰的一方認為,懲罰可以強化雅典的統治,以及震懾其他城邦,使他們不敢效仿叛變。而反對方則主張不應該以單一事件的叛變傷其無辜,且從長遠來看,更應該給予寬恕,以促進未來的和平與合作。他們提出的理由包括一方面道德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理性、自保的觀點。
-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關於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我覺得作者高度重視該事件是因為其揭示了內部衝突及分歧如何影響一個社會的穩定。我認為這個篇章特別的地方在於,展現了他較為它詳細描述了社會崩潰時的極端情況,展現了人性在恐懼與混亂中可能表現出的殘酷與無情,反映出戰爭所帶來的道德與倫理的困境。這讓該事件在歷史上具有警示意義,突顯了內部團結的重要性。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ㄧ、
在伯力克利的演說中,首先,伯力克利對雅典城邦是感到自信的,他認為他們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從鄰國、鄰人手中學習得來,雅典城邦反而是其他城邦及國家的模範。雅典城邦的政權是在全體人民的手裡,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只要那個人對於雅典城邦有貢獻的話,絕對不會因為他的貧窮而讓他在政治上沒沒無聞,伯力克利對雅典其一的自信便是,雅言城邦內不僅僅看財富而決定一個人的地位、用處,而是看那個對雅典城邦的貢獻,進而讓雅典城邦之人民能積極主動地為國家付出、貢獻。其次,文章中大篇幅地在描述,「這是因為我們所倚賴的不是陰謀詭計,而是自己的勇敢和忠誠」,「我們的勇敢是從我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國家法律強迫」,能看得出來雅典城邦雖然是用法律來管理人民,但在平時更大部分是運用人的心理來讓雅典人民意識到我對我自己的國家有自信、勇敢、光榮和忠誠。「使我們城邦光明燦爛的是這些人和類似他們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氣概」,「他們的國家貢獻多於他們在私人生活中所做的禍害」,「他們貢獻了他們的生命給國家和全體,至於他們自己,他們獲得了長青的讚美,最光輝燦爛的墳墓」,伯力克利透過這段演說將戰死的將士描述為光榮的,他不認為戰死是令人難過的事,相反的,他利用「為了國家而戰死」將死者形容為偉大、勇敢的存在,而對於像陣亡將士和陣亡將士之家屬都是幸福的,他在這段演說中帶給雅典城邦人民的思想是,雅典城邦人民有責任對雅典城邦做出貢獻,這是一件勇敢且光榮的行為,戰死並不是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不關注自己的國家、城邦,後世之人不再讚頌你。最後,他除了期許人民能將自己對城邦的貢獻視為光榮和勇敢,不僅關注自身也關注城邦事務之外,在適當年齡之人能更多生些子女,他們能填補死者的空位;年長之人則把享受幸福的大部分生命作為一個收穫,雖然死者實質上不存在,但他的偉大和光榮依然會被眾人讚頌,「國家也給予兒女們和死者他們的花冠和獎品,作為他們經得起考驗,凡是對於勇敢的讚賞最大的地方,你們就可以找到人民中間最優秀的和最勇敢的精神」。
二、
我能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力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之評價。
先前伯力克利的演說中能看出他並不是運用強硬手段去控制、洗腦人民必須要為雅典城邦貢獻及付出,而是將戰死的將士形容為光榮和偉大的存在,能名留青史地被後人讚頌,很好地運用人追求名譽的心理把戰死這件悲傷的事塑造成應該要感到自信、幸福,雖然明面上主導權是在雅典城邦人民手上,是雅典城邦人們在自願去付出生命、財富等,但其實背後是人民已被伯力克利的葬禮演說中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了,因此能呼應到「伯力克利可以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
在第二卷第六章中提及在某場戰爭中,因為先前伯力克利鼓勵人們征戰沙場而導致現在戰況不利且遇到瘟疫的情況下有許多反對聲浪。伯力克利在召開人民會議的一開始便先強調雅典城邦之利益在國家進步的路上是會大於個人利益,呼應在葬禮演說中「為國家貢獻是偉大光榮」,後續也不斷運用「你們如果不承擔起帝國的責任來,你們就不能再享受這種特權了」,能推測他是希望再以先前葬禮演說的思想去告訴人民,現在一切所經的磨難都是國家進步之必經之路,皆是為了國家,希望雅典城邦人民能再重新想起當時參軍的初心。他也不斷將自己代入國家和人民的角度去說服那些反對的聲浪,引導他離開他們目前的痛苦,後續修昔底德也繼續評價伯力克利「從來沒有從不良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權力」,「當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而喪失勇氣的時候,他會恢復他們的自信」,可以發現伯力克利除了是一位善用辯論說服人民、操縱民心、無私只為國家之人以外,或許也是一位公私分明、能清楚知道底線該劃在何處的領導人,也因此在他的統治之下是雅典的全盛時期。
三、關於密提林的辯論,兩方針對是否將密提林的所有男子處以死刑,把婦女和未成年男女都變成奴隸。
克里昂:
- 因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到恐懼和陰謀的影響,所以他們認為他們和他們同盟者的關係也是如此。
- 當你們因為自己的憐憫的情感而屈服的時候,你們表現出你們的弱點這個弱點對於你們來說是危險的。
- 對於那些建議重新考慮密提林人問題的人,我覺得詫異,因為這樣會引起遲誤,而遲誤是有利於犯罪者。
- 現在他們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這不是我們所應當稱作暴動的(因為人民只有在被壓迫之下才暴動的);這是一個有計劃的侵略,處心積慮地幫助我們的死敵來毀滅我們。這比他們只是因為要擴充自己的勢力而向我們作戰,還要壞得多。
- 他們應該得到他們的罪有應得的處罰。不要把過失歸之於貴族統治者而人民是無辜的,事實上,他們全體都聯合起來進攻你們,雖然在那時候,人民是可以轉到我們這一邊來的;如果他們真的轉到我們這一邊來了的話,他們還有現在就可以回去管理他們的城市了。
- 他們對於我們所作出的禍害都是出於自願的;他們知道他們所作的是什麼事,他們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我們只能寬恕那些出於無意的行動。
- 但是對於那些確定不移總是我們的仇敵的人,我們不能有憐憫之感,因為他們和我們完全沒有同樣的情感。
戴奧多都斯:
- 匆忙和憤怒是阻礙我們得到善良主張的兩個最大的障礙-匆忙通常是和愚笨連在一起的,而憤怒是思想幼稚和心胸狹窄的標誌。
- 善良的公民不要只想威脅那些反對他的人,而應當用公平的論據來證明他們的主張。一個賢明的國家雖然不一定要給與最好的顧問以特殊的榮譽,但是一定不要剝奪他們已經享有的榮譽;當一個人的意見沒有被採納的時候,他不應當因此而受到侮辱,更不應當因此而受到懲罰。
- 事實上,當你們的情感衝動,使你們遭到災殃的時候,你們遷怒於那個原先建議的人,而不懲罰你們自己,雖然事實上你們是多數,你們也和他一樣是錯誤的。
- 我們正當的安全基礎在於善良的管理,而不是在於刑罰的恐怖。
- 不要在叛變後,處以嚴重的懲罰,而應當在他們叛變之前,特別注意他們,使他們連叛變的思想都不會產生;如果我們不得不使用武力的話,我們也應當只歸咎於少數人。
- 我們不應當因為過於相信死刑的效力而得到錯誤的結果;我們不應當剝奪叛逆者悔過的可能和他們盡快贖罪的機會,而使他們處於絕境。
四、科西拉叛亂
因科西拉叛亂展現了以下特質:
- 展示了極端狀況下人性的黑暗面,兩方勢力進行殘酷的報復,造成大量的屠殺與背叛。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道德崩潰是作者關注的主題之一。
- 政治與道德的交織。在科西拉叛亂中,兩方都極度依賴「權力」的邏輯來決定行動,叛亂的參與者在追求政治目標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逾越道德的選擇,因此修昔底德深入探討權力與道德之間的矛盾。
- 對「強權政治」的批判,修昔底德的敘述並非單純地描述事件本身,而是引發讀者對權力政治的深思,探討當權者如何運用暴力和權謀來維持控制,分析國家、盟友間的權力鬥爭。
伯羅奔尼薩戰爭史
1.雅典公民的自我期許:「愛好美麗的東西,但沒有因此而至於奢糜;愛好智慧,但沒有因此而至於柔弱。把財富當作適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將其當作可以誇耀的東西。不以承認貧窮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不擇手段避免貧窮。」
理想中,每個雅典人不只關心自己的事,亦關心國家的事。一個不關心政治的人,不是一個注意自己事務的人,而是根本沒有事務。需要決定一項政策時會適當地討論,因為言論和行動間是沒有矛盾的。雅典人足夠勇敢卻不會魯莽,會事先深思熟慮。真正勇敢的人是,瞭解人生的幸福和災患,依然勇往直前,承擔起後果的人。
2.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具高度讚賞,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者。在修昔底德的描述中,伯里克利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和領導能力,他的決策以公眾利益為重,並非出於個人野心。他強調伯里克利以理性而非情感或貪慾治理雅典,因此不易受到輿論或民眾的情緒波動影響,能夠制定穩健、遠見的政策。
修昔底德進一步指出,伯里克利有別於其他領袖,他不會依賴於民眾的支持以維持權力,而是能夠引導民眾走向有利於雅典的方向,並把情緒導向積極正向的感覺。他的政策主張著重於節制軍事擴張,避免雅典陷入過度消耗的戰爭,以維持城市的長久興盛。然而,伯里克利逝世後,雅典的領導層逐漸陷入派系鬥爭,無法延續他的冷靜和穩健政策,最終導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陷入不利。修昔底德藉此表達他對伯里克利的高度敬重,並惋惜雅典失去了這位睿智的領導者。
3.密提林反叛雅典,爆發叛亂後,伯羅奔尼薩人前來支援叛亂,更是激發了雅典的怒氣,因此決定處罰密提林仁。雅典人針對是否處罰密提林人進行辯論,支持嚴懲的克雷昂認為,叛變應遭嚴厲懲罰,以樹立威懾、穩固帝國;他強調,仁慈會讓盟邦輕視雅典,導致更多背叛。克雷昂堅持「快速處罰」以防後患,主張將所有密提林成年男子處死;反對者德摩斯提尼則主張寬恕,認為密提林人的叛變受少數領袖操縱,且嚴厲處罰無辜市民只會加劇仇恨,反而無益於長久統治。他主張區分責任,僅懲罰主謀,以促進和解、避免敵意擴大。德摩斯提尼認為理性的帝國應致力於拉攏人心而非恐懼統治。
修昔底德對此辯論的看法隱含批判,他認為克雷昂過度殘酷,這類報復性政策會損害雅典在戰爭中的長遠利益。最終,雅典民眾被德摩斯提尼的理據說服,改變先前的極端決定,選擇較為寬容的懲罰。修昔底德藉此批評情緒化決策與過度報復的風險,認為冷靜與理性對於維持長期的帝國穩定至關重要。
4.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詳述「科西拉的叛亂」的特殊意涵,因為該事件成為理解戰爭對希臘社會道德和政治結構的影響的代表性案例。以下為為何修昔底德重視它的原因:
揭露戰爭對人性的腐蝕
科西拉的叛亂中,修昔底德詳述了內戰帶來的道德崩壞,社會分裂成對立的派系,敵意取代了理性討論與互信。朋友與敵人關係扭曲,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被摒棄,信任被仇恨與報復心取代,這展現了戰爭對人性和社會價值的破壞力。修昔底德試圖藉此提醒讀者,戰爭不僅是政治權力的競逐,還會摧毀整體社會的道德基石。
政治派系鬥爭的極端化
科西拉內戰揭露了派系鬥爭如何演變成極端行為。修昔底德描繪了貴族與民主派之間的殘酷互鬥,雙方彼此猜忌、暗殺與報復,毫不妥協。修昔底德指出,這種過度對立對城邦的破壞性甚大,使得希臘社會內部日漸分裂,最終失去了穩定與和諧,並預示了雅典與其他希臘城邦可能會遭遇的命運。
象徵戰爭對希臘世界的廣泛衝擊
科西拉的內亂不僅是孤立事件,也象徵了整個希臘世界在戰爭陰影下的普遍危機。科西拉的慘劇被修昔底德視為一種縮影,反映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在希臘各地引發的連鎖效應。戰爭導致各城邦的派系鬥爭普遍激化,並加深城邦間的彼此不信任,進而令希臘世界陷入無盡的內耗與衰落。
警示後人警惕情緒化與暴力決策
修昔底德通過對科西拉內亂的詳細描述,批判暴力決策和情緒化行動的危險。他認為城邦若未能以冷靜和理性處理內部分歧,最終將走向自我毀滅。修昔底德藉此提醒後人思考理性決策在穩定社會中的關鍵作用。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壹、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中,我看到雅典公民對自身身份的自我期許和理想圖像,這些理想反映了雅典公民對自由、平等、責任和榮譽的重視,並為城邦的未來注入了勇氣和自豪感。
首先,雅典公民期望自己能夠兼具自由、平等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伯里克利強調雅典的民主制度體現出公民的平等與自由,讓每位市民無論出身都可以參與國家事務,這使雅典成為一個「自由開放」且「包容」的社會。他指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上,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表達了雅典人對自身作為民主政體典範的自豪,也反映出雅典公民自視為民主、理性且公正的實踐者。他們自認是理性和自由的實踐者,並透過這種制度促進社會共同福祉,這是雅典公民引以為傲的自我期許。
其次,勇氣和榮譽是雅典公民理想中的核心價值。伯里克利強調,雅典公民的勇氣並非盲從,而是基於理性的勇氣,是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城邦的責任。他告訴公民:「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雅典的公民在面對戰爭時,不懼怕犧牲和危險,而是迎難而上,為城邦的榮耀而戰。他們認為為國家而戰是無比光榮的,這種榮譽來自於對前人留下的自由的守護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承諾。伯里克利進一步指出,雅典人不僅視勇敢為美德,並且勇於承擔公共事務的責任,這種態度使他們成為「模範」,能夠啟發其他城邦效仿。
此外,雅典公民對自己有更高的文化追求,包括智慧與節制。伯里克利指出,雅典人「愛好美麗但不追求奢華,追求智慧但不至於變得怯懦」。他們對財富保持務實態度,追求合理利用而非炫耀,認為貧窮不可恥,可恥的是用不正當手段逃避貧困。他們自視為智慧和美德的實踐者,不僅追求個人的成就和幸福,更將城邦的繁榮和榮耀視為己任。
最後,伯里克利的演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激勵雅典公民將榮耀與公民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他呼籲家屬們不僅應為逝者的光榮而自豪,還應鼓勵後人以陣亡者為榜樣,為雅典的自由和榮譽而奮鬥,並希望每位公民都能對自己的城邦感到驕傲。雅典人期望自己的行為能夠獲得他人和後代的尊敬,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們對「為國家犧牲是最高榮譽」的信仰,並且對自己的城邦懷抱著深厚的愛國情感。
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描繪了雅典人心中的理想形象:他們是自由和平等的公民,是智慧和勇敢的實踐者,是負責任的參與者和忠誠的捍衛者。這些自我期許和價值觀塑造了雅典獨特的民主精神,使公民們對自身角色有著深刻的認同和自豪。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評價。
他描述伯里克利作為雅典的「第一公民」
「雅典民意上是民主政治,實際上權力是在第一個公民手中。」
伯里克利不僅在名義上的民主體制中實際掌控了領導權,更重要的是,伯里克利以一位引路人的角色,為在動盪中徬徨無措的人民提供方向。他既不逢迎民意,也不謀取私利,是真正為雅典長遠利益著想的領袖。
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廉潔和純正動機的評價,完全符合伯里克利給我的的印象。伯里克利並未受私人利益所動,而是始終將城邦放在第一位。他曾表達自己「不受錢的影響」,而是愛他的城邦,這一點使他在當時的雅典領導中脫穎而出。他與繼任者不同,不被短期利益迷惑,甚至在面對民眾的怨懟時依舊不改其初衷,堅持著穩健的政策。我認為,這正是因為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不僅為自己,也為雅典的未來負責。
其次,伯里克利的領導力和冷靜的判斷力令人佩服。他有區分「領導」和「攏絡」的清晰界限。在雅典面臨瘟疫和戰爭的壓力下,許多人選擇將責任推給伯里克利,但他並未因此妥協。相反地,他告訴民眾:「你們正在攻擊我,因為我曾主張戰爭;同時也攻擊自己,因為你們曾經也表決贊成戰爭。」他這種冷靜的反思讓公民正視自己的選擇,並提醒他們,捍衛雅典的榮譽和安全需要勇氣與堅持,不能隨著民意波動而改變。
最後,伯里克利的遠見對雅典的穩定具有關鍵意義。他認為戰爭的利益「還在很遠的將來」,主張穩步行事,不冒險擴張。他看到保持海軍優勢的重要性,強調在不讓雅典陷入更大危險的情況下維護核心利益。這種長期視角讓他在動蕩時期依然冷靜果斷,堅持對雅典的戰略判斷。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三卷第三章的「關於密提林的辯論」中,雙方爭辯的焦點在於是否應該對密提林人實行嚴厲的懲罰,特別是對那些參與叛亂的人處以死刑。克里昂和戴奧多都斯分別代表懲罰與寬恕的立場,並提出不同的理據。
克里昂的主張:嚴厲懲罰以震懾其他城邦
克里昂強烈主張應該處死密提林人,以此展現雅典的決心和威嚴。他的論據為下幾點:
懲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克里昂認為密提林人是蓄意對雅典發動攻擊,因此必須以嚴厲手段回應。他警告,過度的仁慈只會顯示雅典的「弱點」,他提醒公民:「當你們因為憐憫的情感而屈服時,你們表現出你們的弱點,這個弱點對於你們是危險的。」對叛亂者寬容會給其他城邦留下可乘之機,鼓勵他們效仿叛亂,長遠來看將帶來更多的動亂與背叛。
法律和政策的穩定性:克里昂指出,頻繁地更改政策或對叛亂者寬容,只會削弱法律的權威。他強調:「通過一些政策,然後又取消這些政策,這是最壞的事情。」克里昂認為,法律的穩定性和決心對國家統治至關重要,不應讓個人情感干預法律的執行。
對群眾的警告:克里昂批評人民往往被修辭和情感所影響,而非依據理性來判斷現實。他警告說,過於依賴感情和言辭只會讓人民偏離真相。因此,他主張處死密提林人,既是為了清楚地展現雅典的堅定態度,也是為了避免人民被軟弱的情感所迷惑。
戴奧多都斯的主張:寬恕以維持長遠穩定
戴奧多都斯則主張以較為理性的方式對待密提林人,避免激烈的懲罰,他的論據如下:
理性的審判與公正:戴奧多都斯認為應該區分叛亂者中的罪行輕重,建議雅典只處罰那些被證實有罪的人,而讓其他無辜者可以自由生活。他強調,這樣的行動對雅典長遠利益更有保障。他指出:「我們要考慮的不是密提林人是不是有罪,而是我們的決議對於我們自己是不是正確的。」他認為決策的關鍵在於雅典自身的利益,而非純粹的報復行動。
寬容能贏得敬畏:戴奧多都斯強調,敵人往往更畏懼那些「做出聰明決策」的國家,而不是只依靠武力的統治者。他指出,粗暴的壓制只會引發敵對情緒,而智慧的決策則能確保盟邦的長期穩定和對雅典的敬畏。相比於克里昂的強硬立場,他認為冷靜而審慎的處理叛亂問題,對雅典未來的安全更為有利。
責任感與民主價值:戴奧多都斯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決策來自於演講者的理性和獨立思考,而不是迎合群眾。他認為公民應該具備理性和責任感,而不是被煽動或恐懼所支配。這一點反映了他對民主的深刻理解,他呼籲雅典人不要倉促地倚重殘酷手段,而是做出對城邦長遠最有利的選擇。
修昔底德之所以高度重視科西拉的叛亂,是因為這場事件揭露了民主制度在極端情勢下的脆弱性,並預示了希臘文明的衰敗。這場叛亂不僅顯現出內部衝突和道德崩潰如何一步步侵蝕社會,還展示了當民主制度無法應對內外壓力時的危險結果。
科西拉的叛亂讓我們看到道德標準在極端情況下會迅速崩解。修昔底德寫道:「在和平與繁榮的時候,城邦和個人一樣地遵守比較高尚的標準,因為他們沒有為形勢所迫而不得不去作那些他們不願意去作的事。」當社會陷入混亂,生存壓力和恐懼促使人們偏離原本的價值觀。平時被視為卑劣的行為,在黨派鬥爭中卻被讚美為「聰明」和「勇敢」的象徵;反而,正直和單純的人則被看作不適應時局的愚者。這種價值觀的扭曲不僅摧毀了道德,還加速了社會的崩壞。
同時,這場叛亂揭示了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修昔底德指出,當內部失去團結時,公民為了短期私利而鬥爭,民主體制內部的信任和共識便會崩解。科西拉的內亂表明,一旦內部價值觀崩潰,民主制度無法再保護公共利益,反而讓社會陷入無止境的暴力和報復。我們在這段歷史中看到,人性在動盪時期很容易滑向自私和猜疑,最終讓整個體制難以維持。
更為重要的是,科西拉的叛亂還體現了在大國博弈中,小國的脆弱處境。當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勢力敵對時,小國難以保持中立,往往成為大國鬥爭的犧牲品。這個例子就像冷戰時期的許多國家,它們在美蘇對立中被迫選邊,最終陷入混亂和災難。
修昔底德通過科西拉的叛亂提醒我們,當社會缺乏穩定和道德支撐時,任何內部衝突都可能導致毀滅性的後果。科西拉的經歷告訴我們,民主制度的存續需要道德底線和社會秩序的維持,而當這些基礎一旦被破壞,社會只會陷入無休止的內鬥。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
-
各週教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TA0UlC5qiNb4V2Gh-EAWq_IL8nOBq9S-?usp=sharing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9/12,9/1...
-
關於本課程導論,提供 補充教材 一份,請同學參考。
-
各位同學: 有幾件事向大家說明與提醒。 颱風頻頻侵擾,授課進度嚴重遲滯,只得再度調整如下,包括原定第九週的期中考,改在第十七週週四(2025/01/02, 8:10-9:50)在上課教室D731進行,請修課同學務必配合。 自第八週起,雙週週五加課(11/01、11/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