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首先,雅典的政治並非模仿人來,而是我們是他人的典範。我們能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國民手中,而非少數人手中。再者,雅典不會因為階級而有所優待,或貧窮而有所淹沒。
在公家事務上遵循法律,因為那使我我們心悅誠服。對於保障被壓迫者的法律,即便未成文也遵守。
我們對世界開放,而沒有定期放逐,因為我們仰賴的是希望與勇氣,而非陰謀與詭計。
我們的勇敢源於自然產生,而非與斯巴達一般,花費時間訓練尚未到來的痛苦。然而,當我們遭遇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保衛我們的家園,並與那些嚴格訓練的人一樣勇敢。
「我們愛好美麗的東西,但是沒有因此而至於奢侈;我們愛好智慧,但是沒有因此而至於柔弱。我們把財富當作可以適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把它當作可以自己誇耀的東西。至於貧窮,誰也不必以承認自己的貧窮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不擇手段以避免貧窮。在我們這裡,每一個人所關心的,不僅是他自己的事務,而且也關心國家的事務。」(P.132)
雅典人將決定自己的事務,或把決議進行適當討論。
我們交友(應是指同盟)的方式乃是給人恩惠,而並不求回報的。我們為慷慨而戰,為慷慨而死。
雅典是真正偉大的,我們應當熱愛他。要自由,我們應當勇敢,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2.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一、「其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伯里克利的地位,他的賢明和他有名的廉潔,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此段落中,修昔底德首先主張伯里克利是賢明的。這點自前文「事實上,對伯里克利的惡感還是普遍存在,直到他們判處伯里克利一筆罰款,他們才心滿意足了。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又選舉他做將軍...他們認為,伯里克利他們所有的人中間最有才能的人」能看出,群眾雖然因瘟疫、戰爭與財產的因素對於伯里克利不滿,但依然認為國家公共事務需要他方能處理。後段的「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從同卷前段:戰爭的決策係由人民投票決議,且這同時就是伯里克利的主張可以見得。
二、「事實上他這樣崇高地受人尊敬,以致於他可以對他們發出怒言,可以提出反對他們的意見。無疑地,當他看見他們過於自信的時候,他會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危險;當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而喪失勇氣的時候,他會恢復他們的自信心。」前段提及雅典人們因為戰爭與瘟疫的雙重緣故,派遣大使與斯巴達講和,並把錯誤都推給伯里克利時,伯里克利召集眾人參與民眾會議,使大家慷慨激昂的怒氣,藉由分析數點,使民眾轉為溫和:如大眾雖可能喪失他的財產,但倘若國家亡了,此般便毫無意義;當時眾人投票通過參與戰爭,代表眾人相信伯里克利,倘若現在反對伯里克利當初提及的戰爭抗議,便是自打嘴巴的行為;再次強調愛國與雅典是如何強大,我們不應背棄雅典。
3.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其爭議源於密提林戰俘成年男性應被立即全數處死,女性與孩童應做奴隸,就此點辯論。
一、最初的雅典人(殺)
密提林不作為雅典的屬國,而密謀造反,伯羅奔尼撒人甚至渡海支援,這一定是長期的密謀。
二、隔天的雅典人(不殺)
屠殺一國所有國民,縱使他們有罪過於殘酷與史無前例。
三、克里安尼都的兒子克里昂(殺)
(一)民眾改變立場乃是基於平時不受恐懼與陰謀,若因情感而屈服,將顯露出自身的弱點,並且他們並不會更愛我們。
(二)我們的帝國是屬民統治的暴君,領導權源於優越勢力而非好感。
(三)若繼續拖延,對於犯罪者的怒火將會消失,應當立即報復。若有人倡議不殺,不是想把事情說成還沒決定,就是收賄。
(四)盲從於他人的演說,而不願意相信議決的既定事實。
(五)倘若放過密提林人,那麼日後其他盟友只要造反,成功就能獲得自由,而失敗也沒什麼代價。
(六)不應卡在與同盟之間的戰爭而忽略敵國。
四、戴奧多都斯(不殺)
(一)密提林問題過於匆忙與憤怒,匆忙常與愚笨聯想,而憤怒是幼稚與心胸狹隘。
(二)責難提出意見者是糟糕的行為,惡意的主張難以成為好的演說;倘若愚笨者,可以退出,但抹黑他人收賄,結果會被懷疑,愚笨或不誠實。
(三)善良的公民不會威脅那些想反對他的人,而用公平的證據來論證。意見不應當被侮辱。
(四)倘若處罰涉及自身,決議就會被更注意了。
(五)人類天性易犯錯誤,而處決密提林人未必對雅典最有利。」
(六)死刑未必能防止犯罪。
(七)應當在他們叛變前多關注,而非叛變後鎮壓。
(八)你們正在殺害曾經幫助你們的人。
4.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 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要說這次的叛亂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們可以提出幾點。首先,在這次的革命之後,許多的城市都因為這次的革命而被煽動。民主黨傾向雅典,而貴族黨傾向斯巴達。他們抱持著各自的口號,並且不以自衛為前提,而是以掠奪失敗者作為他們的綱要。貪慾與野心成為他們征服別人的目標,鼓動的情緒是原本高潔的態度顯得相當可笑。有時候他們是為了利益而掠奪他人,有時候他們只是為了宣洩自己內心中的情緒而報復。既不受正義的限制,也不受國家利益的限制,而是基於他們的任性,隨時用不合法的手段表決來處罰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