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ㄧ、

在伯力克利的演說中,首先,伯力克利對雅典城邦是感到自信的,他認為他們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從鄰國、鄰人手中學習得來,雅典城邦反而是其他城邦及國家的模範。雅典城邦的政權是在全體人民的手裡,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只要那個人對於雅典城邦有貢獻的話,絕對不會因為他的貧窮而讓他在政治上沒沒無聞,伯力克利對雅典其一的自信便是,雅言城邦內不僅僅看財富而決定一個人的地位、用處,而是看那個對雅典城邦的貢獻,進而讓雅典城邦之人民能積極主動地為國家付出、貢獻。其次,文章中大篇幅地在描述,「這是因為我們所倚賴的不是陰謀詭計,而是自己的勇敢和忠誠」,「我們的勇敢是從我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國家法律強迫」,能看得出來雅典城邦雖然是用法律來管理人民,但在平時更大部分是運用人的心理來讓雅典人民意識到我對我自己的國家有自信、勇敢、光榮和忠誠。「使我們城邦光明燦爛的是這些人和類似他們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氣概」,「他們的國家貢獻多於他們在私人生活中所做的禍害」,「他們貢獻了他們的生命給國家和全體,至於他們自己,他們獲得了長青的讚美,最光輝燦爛的墳墓」,伯力克利透過這段演說將戰死的將士描述為光榮的,他不認為戰死是令人難過的事,相反的,他利用「為了國家而戰死」將死者形容為偉大、勇敢的存在,而對於像陣亡將士和陣亡將士之家屬都是幸福的,他在這段演說中帶給雅典城邦人民的思想是,雅典城邦人民有責任對雅典城邦做出貢獻,這是一件勇敢且光榮的行為,戰死並不是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不關注自己的國家、城邦,後世之人不再讚頌你。最後,他除了期許人民能將自己對城邦的貢獻視為光榮和勇敢,不僅關注自身也關注城邦事務之外,在適當年齡之人能更多生些子女,他們能填補死者的空位;年長之人則把享受幸福的大部分生命作為一個收穫,雖然死者實質上不存在,但他的偉大和光榮依然會被眾人讚頌,「國家也給予兒女們和死者他們的花冠和獎品,作為他們經得起考驗,凡是對於勇敢的讚賞最大的地方,你們就可以找到人民中間最優秀的和最勇敢的精神」。

二、

我能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力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之評價。

先前伯力克利的演說中能看出他並不是運用強硬手段去控制、洗腦人民必須要為雅典城邦貢獻及付出,而是將戰死的將士形容為光榮和偉大的存在,能名留青史地被後人讚頌,很好地運用人追求名譽的心理把戰死這件悲傷的事塑造成應該要感到自信、幸福,雖然明面上主導權是在雅典城邦人民手上,是雅典城邦人們在自願去付出生命、財富等,但其實背後是人民已被伯力克利的葬禮演說中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了,因此能呼應到「伯力克利可以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


在第二卷第六章中提及在某場戰爭中,因為先前伯力克利鼓勵人們征戰沙場而導致現在戰況不利且遇到瘟疫的情況下有許多反對聲浪。伯力克利在召開人民會議的一開始便先強調雅典城邦之利益在國家進步的路上是會大於個人利益,呼應在葬禮演說中「為國家貢獻是偉大光榮」,後續也不斷運用「你們如果不承擔起帝國的責任來,你們就不能再享受這種特權了」,能推測他是希望再以先前葬禮演說的思想去告訴人民,現在一切所經的磨難都是國家進步之必經之路,皆是為了國家,希望雅典城邦人民能再重新想起當時參軍的初心。他也不斷將自己代入國家和人民的角度去說服那些反對的聲浪,引導他離開他們目前的痛苦,後續修昔底德也繼續評價伯力克利「從來沒有從不良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權力」,「當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而喪失勇氣的時候,他會恢復他們的自信」,可以發現伯力克利除了是一位善用辯論說服人民、操縱民心、無私只為國家之人以外,或許也是一位公私分明、能清楚知道底線該劃在何處的領導人,也因此在他的統治之下是雅典的全盛時期。



三、關於密提林的辯論,兩方針對是否將密提林的所有男子處以死刑,把婦女和未成年男女都變成奴隸。


克里昂:

  1. 因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到恐懼和陰謀的影響,所以他們認為他們和他們同盟者的關係也是如此。
  2. 當你們因為自己的憐憫的情感而屈服的時候,你們表現出你們的弱點這個弱點對於你們來說是危險的。
  3. 對於那些建議重新考慮密提林人問題的人,我覺得詫異,因為這樣會引起遲誤,而遲誤是有利於犯罪者。
  4. 現在他們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這不是我們所應當稱作暴動的(因為人民只有在被壓迫之下才暴動的);這是一個有計劃的侵略,處心積慮地幫助我們的死敵來毀滅我們。這比他們只是因為要擴充自己的勢力而向我們作戰,還要壞得多。
  5. 他們應該得到他們的罪有應得的處罰。不要把過失歸之於貴族統治者而人民是無辜的,事實上,他們全體都聯合起來進攻你們,雖然在那時候,人民是可以轉到我們這一邊來的;如果他們真的轉到我們這一邊來了的話,他們還有現在就可以回去管理他們的城市了。
  6. 他們對於我們所作出的禍害都是出於自願的;他們知道他們所作的是什麼事,他們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我們只能寬恕那些出於無意的行動。
  7. 但是對於那些確定不移總是我們的仇敵的人,我們不能有憐憫之感,因為他們和我們完全沒有同樣的情感。


戴奧多都斯:

  1. 匆忙和憤怒是阻礙我們得到善良主張的兩個最大的障礙-匆忙通常是和愚笨連在一起的,而憤怒是思想幼稚和心胸狹窄的標誌。
  2. 善良的公民不要只想威脅那些反對他的人,而應當用公平的論據來證明他們的主張。一個賢明的國家雖然不一定要給與最好的顧問以特殊的榮譽,但是一定不要剝奪他們已經享有的榮譽;當一個人的意見沒有被採納的時候,他不應當因此而受到侮辱,更不應當因此而受到懲罰。
  3. 事實上,當你們的情感衝動,使你們遭到災殃的時候,你們遷怒於那個原先建議的人,而不懲罰你們自己,雖然事實上你們是多數,你們也和他一樣是錯誤的。
  4. 我們正當的安全基礎在於善良的管理,而不是在於刑罰的恐怖。
  5. 不要在叛變後,處以嚴重的懲罰,而應當在他們叛變之前,特別注意他們,使他們連叛變的思想都不會產生;如果我們不得不使用武力的話,我們也應當只歸咎於少數人。
  6. 我們不應當因為過於相信死刑的效力而得到錯誤的結果;我們不應當剝奪叛逆者悔過的可能和他們盡快贖罪的機會,而使他們處於絕境。


四、科西拉叛亂


因科西拉叛亂展現了以下特質:

  1. 展示了極端狀況下人性的黑暗面,兩方勢力進行殘酷的報復,造成大量的屠殺與背叛。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道德崩潰是作者關注的主題之一。
  2. 政治與道德的交織在科西拉叛亂中,兩方都極度依賴「權力」的邏輯來決定行動,叛亂的參與者在追求政治目標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逾越道德的選擇,因此修昔底德深入探討權力與道德之間的矛盾。
  3. 對「強權政治」的批判,修昔底德的敘述並非單純地描述事件本身,而是引發讀者對權力政治的深思,探討當權者如何運用暴力和權謀來維持控制,分析國家、盟友間的權力鬥爭。

此篇的特別之處除了揭示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的希臘城邦內部極端化分裂和道德崩壞,同時也讓修昔底斯看到戰爭對希臘城邦社會的腐化。但也同時紀錄希臘城邦之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