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典公民的自我期許:「愛好美麗的東西,但沒有因此而至於奢糜;愛好智慧,但沒有因此而至於柔弱。把財富當作適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將其當作可以誇耀的東西。不以承認貧窮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不擇手段避免貧窮。」
理想中,每個雅典人不只關心自己的事,亦關心國家的事。一個不關心政治的人,不是一個注意自己事務的人,而是根本沒有事務。需要決定一項政策時會適當地討論,因為言論和行動間是沒有矛盾的。雅典人足夠勇敢卻不會魯莽,會事先深思熟慮。真正勇敢的人是,瞭解人生的幸福和災患,依然勇往直前,承擔起後果的人。
2.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具高度讚賞,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者。在修昔底德的描述中,伯里克利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和領導能力,他的決策以公眾利益為重,並非出於個人野心。他強調伯里克利以理性而非情感或貪慾治理雅典,因此不易受到輿論或民眾的情緒波動影響,能夠制定穩健、遠見的政策。
修昔底德進一步指出,伯里克利有別於其他領袖,他不會依賴於民眾的支持以維持權力,而是能夠引導民眾走向有利於雅典的方向,並把情緒導向積極正向的感覺。他的政策主張著重於節制軍事擴張,避免雅典陷入過度消耗的戰爭,以維持城市的長久興盛。然而,伯里克利逝世後,雅典的領導層逐漸陷入派系鬥爭,無法延續他的冷靜和穩健政策,最終導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陷入不利。修昔底德藉此表達他對伯里克利的高度敬重,並惋惜雅典失去了這位睿智的領導者。
3.密提林反叛雅典,爆發叛亂後,伯羅奔尼薩人前來支援叛亂,更是激發了雅典的怒氣,因此決定處罰密提林仁。雅典人針對是否處罰密提林人進行辯論,支持嚴懲的克雷昂認為,叛變應遭嚴厲懲罰,以樹立威懾、穩固帝國;他強調,仁慈會讓盟邦輕視雅典,導致更多背叛。克雷昂堅持「快速處罰」以防後患,主張將所有密提林成年男子處死;反對者德摩斯提尼則主張寬恕,認為密提林人的叛變受少數領袖操縱,且嚴厲處罰無辜市民只會加劇仇恨,反而無益於長久統治。他主張區分責任,僅懲罰主謀,以促進和解、避免敵意擴大。德摩斯提尼認為理性的帝國應致力於拉攏人心而非恐懼統治。
修昔底德對此辯論的看法隱含批判,他認為克雷昂過度殘酷,這類報復性政策會損害雅典在戰爭中的長遠利益。最終,雅典民眾被德摩斯提尼的理據說服,改變先前的極端決定,選擇較為寬容的懲罰。修昔底德藉此批評情緒化決策與過度報復的風險,認為冷靜與理性對於維持長期的帝國穩定至關重要。
4.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詳述「科西拉的叛亂」的特殊意涵,因為該事件成為理解戰爭對希臘社會道德和政治結構的影響的代表性案例。以下為為何修昔底德重視它的原因:
揭露戰爭對人性的腐蝕
科西拉的叛亂中,修昔底德詳述了內戰帶來的道德崩壞,社會分裂成對立的派系,敵意取代了理性討論與互信。朋友與敵人關係扭曲,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被摒棄,信任被仇恨與報復心取代,這展現了戰爭對人性和社會價值的破壞力。修昔底德試圖藉此提醒讀者,戰爭不僅是政治權力的競逐,還會摧毀整體社會的道德基石。
政治派系鬥爭的極端化
科西拉內戰揭露了派系鬥爭如何演變成極端行為。修昔底德描繪了貴族與民主派之間的殘酷互鬥,雙方彼此猜忌、暗殺與報復,毫不妥協。修昔底德指出,這種過度對立對城邦的破壞性甚大,使得希臘社會內部日漸分裂,最終失去了穩定與和諧,並預示了雅典與其他希臘城邦可能會遭遇的命運。
象徵戰爭對希臘世界的廣泛衝擊
科西拉的內亂不僅是孤立事件,也象徵了整個希臘世界在戰爭陰影下的普遍危機。科西拉的慘劇被修昔底德視為一種縮影,反映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在希臘各地引發的連鎖效應。戰爭導致各城邦的派系鬥爭普遍激化,並加深城邦間的彼此不信任,進而令希臘世界陷入無盡的內耗與衰落。
警示後人警惕情緒化與暴力決策
修昔底德通過對科西拉內亂的詳細描述,批判暴力決策和情緒化行動的危險。他認為城邦若未能以冷靜和理性處理內部分歧,最終將走向自我毀滅。修昔底德藉此提醒後人思考理性決策在穩定社會中的關鍵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