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面希望公民遵守法律並服從自己所選出的領袖,文化層面則期許成為尊重傳統價值、維護社會規範的公民,而在個體特質層面則希望公民能成為生活中獨立自主同時表現溫文儒雅和多才多藝,同時,也成為勇於冒險但也於行前能深思熟慮之人。

在群體理想部分,在行動層面希望社會是能慷慨給與他人恩惠,而非以得失計算,且無人會因期望繼續享受私利財富而選擇逃避困難苟且安生,而是會以前人的貢獻和榮耀作為動力自然而然為國家忍受痛苦並為其服務,在法律層面則希望民主制度下所制定出的法律得以使人心悅誠服,同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政治層面,其希望政權是屬於全體公民,並且用人唯才、不分階級,最後,於社會特質部分,其期待公民能勇敢面對危險,而且是在生活方式中自然產生勇氣,而不是以國家律令強制公民於痛苦訓練之中所培養。


二、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作者表述因伯里克利擁有因廉潔、賢明、尊重人民等特質所擁有的崇高地位,因而其不需如他繼任者一般討好大眾以追求權力。

據文中所述,伯里克利除了因其個人行為特質良好使其地位崇高獲得人民尊重外,也提及其同時也可控制「他們」,而非是「他們」領導「他」,因此伯里克利並不需要藉由不良動機來追求個人私利,進而沒有逢迎群眾的必要,以至於當群體出現較為情緒性行動時,伯里克利可對群眾發出怒言並反對群體意見進而貫徹政策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後續為何雅典在伯里克利去世後,會陷於

鬥爭及混亂中,因為正如作者所言,其可能的繼任者並不如伯里克利地位崇高,簡言之便是難以服眾,也因此導致出現權力真空,致使各方為爭奪遺留職位,想盡辦法爭取公民支持造成「他們」領導「他」的狀況出現,也就是迎合選民的情形發生,最終使得民主體制惡化成為多數暴力的政治環境,因此我認同作者所言,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最為繁盛的時代,是因為其擁有的個人魅力與政治工具和資本較為雄厚和多元所致,而後續出現混亂則是因繼任者不如前代服眾的緣故所致。


三、 根據「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一):雙方爭辯焦點在於關於如何處置俘虜問題,也延伸至後續對於屬國治理方針的辯論。

  (二):首先分為支持嚴厲處置的克里昂一派和支持懷柔處置的戴奧多都斯一派,在嚴刑派的部分,克里昂提出了的以下數點作為理據,其一為帝國公民應該認清該地居民本質便是不喜帝國統治的狀態,並不會因為今日給予恩惠便能扭轉的態勢,其二為帝國統治依托的是自身的優勢而非取得當地居民的好感,其三為,政策上朝令夕改是為不良示範,其四為公民不應自作聰明為花言巧語所蒙騙,導致給予敵人機會,其五為,密提林叛亂性質並非暴動而是侵略,

理由在於他們擁有自己的政府與國防,並非雅典迫害所致叛亂發生,最後則是若雅典過於善待此次叛亂人士,將鼓勵同盟反抗,如此將使雅典忽略真正敵人進而陷於與盟友的爭戰之中。

  在懷柔派戴奧多都斯則提出以下看法,其一為叛亂並非理性與法律可以限制,而是起因於人類天性的慾望與衝動,其二為,既然無法永久解決便應以寬恕叛亂者作為典範,以示其鄰國雅典的正直及避免日後若相似事件發生出現敵人拚死抵抗導致戰事成本巨大並且維持佔領效益過低的狀況發生。


四、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該篇章特殊之處在於作者特別為其做出評價和註解,而作者會如此重視的原因在於破壞法律秩序的最早例子發生於此地,此後致使半島地區價值觀傾覆並且革命不斷發生,也使社會與政治品質敗壞及道德淪喪。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首先,雅典的政治並非模仿人來,而是我們是他人的典範。我們能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國民手中,而非少數人手中。再者,雅典不會因為階級而有所優待,或貧窮而有所淹沒。
    在公家事務上遵循法律,因為那使我我們心悅誠服。對於保障被壓迫者的法律,即便未成文也遵守。
    我們對世界開放,而沒有定期放逐,因為我們仰賴的是希望與勇氣,而非陰謀與詭計。
    我們的勇敢源於自然產生,而非與斯巴達一般,花費時間訓練尚未到來的痛苦。然而,當我們遭遇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保衛我們的家園,並與那些嚴格訓練的人一樣勇敢。
    「我們愛好美麗的東西,但是沒有因此而至於奢侈;我們愛好智慧,但是沒有因此而至於柔弱。我們把財富當作可以適當利用的東西,而沒有把它當作可以自己誇耀的東西。至於貧窮,誰也不必以承認自己的貧窮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不擇手段以避免貧窮。在我們這裡,每一個人所關心的,不僅是他自己的事務,而且也關心國家的事務。」(P.132)
    雅典人將決定自己的事務,或把決議進行適當討論。
    我們交友(應是指同盟)的方式乃是給人恩惠,而並不求回報的。我們為慷慨而戰,為慷慨而死。
    雅典是真正偉大的,我們應當熱愛他。要自由,我們應當勇敢,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2.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一、「其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伯里克利的地位,他的賢明和他有名的廉潔,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此段落中,修昔底德首先主張伯里克利是賢明的。這點自前文「事實上,對伯里克利的惡感還是普遍存在,直到他們判處伯里克利一筆罰款,他們才心滿意足了。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又選舉他做將軍...他們認為,伯里克利他們所有的人中間最有才能的人」能看出,群眾雖然因瘟疫、戰爭與財產的因素對於伯里克利不滿,但依然認為國家公共事務需要他方能處理。後段的「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從同卷前段:戰爭的決策係由人民投票決議,且這同時就是伯里克利的主張可以見得。
 
    二、「事實上他這樣崇高地受人尊敬,以致於他可以對他們發出怒言,可以提出反對他們的意見。無疑地,當他看見他們過於自信的時候,他會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危險;當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而喪失勇氣的時候,他會恢復他們的自信心。」前段提及雅典人們因為戰爭與瘟疫的雙重緣故,派遣大使與斯巴達講和,並把錯誤都推給伯里克利時,伯里克利召集眾人參與民眾會議,使大家慷慨激昂的怒氣,藉由分析數點,使民眾轉為溫和:如大眾雖可能喪失他的財產,但倘若國家亡了,此般便毫無意義;當時眾人投票通過參與戰爭,代表眾人相信伯里克利,倘若現在反對伯里克利當初提及的戰爭抗議,便是自打嘴巴的行為;再次強調愛國與雅典是如何強大,我們不應背棄雅典。


3.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其爭議源於密提林戰俘成年男性應被立即全數處死,女性與孩童應做奴隸,就此點辯論。

    一、最初的雅典人(殺)
密提林不作為雅典的屬國,而密謀造反,伯羅奔尼撒人甚至渡海支援,這一定是長期的密謀。

    二、隔天的雅典人(不殺)
屠殺一國所有國民,縱使他們有罪過於殘酷與史無前例。

    三、克里安尼都的兒子克里昂(殺)
    (一)民眾改變立場乃是基於平時不受恐懼與陰謀,若因情感而屈服,將顯露出自身的弱點,並且他們並不會更愛我們。
    (二)我們的帝國是屬民統治的暴君,領導權源於優越勢力而非好感。
    (三)若繼續拖延,對於犯罪者的怒火將會消失,應當立即報復。若有人倡議不殺,不是想把事情說成還沒決定,就是收賄。
    (四)盲從於他人的演說,而不願意相信議決的既定事實。
    (五)倘若放過密提林人,那麼日後其他盟友只要造反,成功就能獲得自由,而失敗也沒什麼代價。
    (六)不應卡在與同盟之間的戰爭而忽略敵國。

    四、戴奧多都斯(不殺)
    (一)密提林問題過於匆忙與憤怒,匆忙常與愚笨聯想,而憤怒是幼稚與心胸狹隘。
    (二)責難提出意見者是糟糕的行為,惡意的主張難以成為好的演說;倘若愚笨者,可以退出,但抹黑他人收賄,結果會被懷疑,愚笨或不誠實。
    (三)善良的公民不會威脅那些想反對他的人,而用公平的證據來論證。意見不應當被侮辱。
    (四)倘若處罰涉及自身,決議就會被更注意了。
    (五)人類天性易犯錯誤,而處決密提林人未必對雅典最有利。」
    (六)死刑未必能防止犯罪。
    (七)應當在他們叛變前多關注,而非叛變後鎮壓。
    (八)你們正在殺害曾經幫助你們的人。
    
4.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 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要說這次的叛亂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們可以提出幾點。首先,在這次的革命之後,許多的城市都因為這次的革命而被煽動。民主黨傾向雅典,而貴族黨傾向斯巴達。他們抱持著各自的口號,並且不以自衛為前提,而是以掠奪失敗者作為他們的綱要。貪慾與野心成為他們征服別人的目標,鼓動的情緒是原本高潔的態度顯得相當可笑。有時候他們是為了利益而掠奪他人,有時候他們只是為了宣洩自己內心中的情緒而報復。既不受正義的限制,也不受國家利益的限制,而是基於他們的任性,隨時用不合法的手段表決來處罰他們。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他強調了雅典公民的幾個主要價值觀。首先,他們強調為國家而犧牲,認為保護和捍衛城邦是每位公民的責任,而不是被迫做的事情。其次,雅典人非常重視民主,並認為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參與政治和決策過程,這樣才能讓國家繁榮。雅典人也對自己的行為有高標準,他們追求榮譽,但不會沉迷於奢華,而是以理智和自律為榮。總體來說,雅典公民理想的生活是追求智慧、節制和正義,他們自視為其他城邦的榜樣,而不是模仿他人。

2.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尤其是在描述他在危機時刻的領導能力。伯里克利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在城邦面臨困難時,冷靜地做出理智的決策,並且說服雅典公民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個人情感之上。他認為雅典的成功並不是隨便的,而是靠每個公民的努力與理性來維護。他的領導風格讓雅典能夠在他領導下達到巔峰,即使面臨艱難時刻,公民也能夠信任並跟隨他的指引,這使他成為修昔底德筆下值得稱讚的領袖。

3.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密提林辯論中,雙方的爭辯焦點是對待叛變的密提林人該如何處置。克里昂強烈主張要對叛變者進行殘酷的懲罰,他認為這不僅能報復叛徒,也能警告其他城邦,讓他們不敢再犯。對他來說,這種嚴厲的懲罰有助於維持雅典的統治權威。另一方面,戴奧多都斯認為過度懲罰會激起其他附屬城邦的恐懼,甚至可能導致反叛,這樣會對雅典的長期穩定造成威脅。他主張理性處理,不應該做出過激的行為,而應該尋求維持穩定的方式。他認為,應該根據情況做出決定,而不是單純依靠懲罰。

4.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修昔底德在描述科西拉的叛亂時,著重強調了戰爭如何對人性和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一章中,他詳細描寫了兩派勢力之間的暴力衝突,並揭示了戰爭對人的價值觀所造成的極大扭曲。科西拉的叛亂充滿了父子對立、朋友互相背叛的悲劇,這一切反映了戰爭如何激發出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這篇章特別的地方在於,修昔底德不僅僅是描述一場叛亂,而是強烈批評了戰爭對道德和倫理的破壞。他用這個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擔憂,認為希臘社會在戰爭中逐漸陷入道德的墮落,甚至對未來的希臘命運感到悲觀。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段歷史有了更多的反思意義。

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他強調了雅典公民的幾個主要價值觀。首先,他們強調為國家而犧牲,認為保護和捍衛城邦是每位公民的責任,而不是被迫做的事情。其次,雅典人非常重視民主,並認為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參與政治和決策過程,這樣才能讓國家繁榮。雅典人也對自己的行為有高標準,他們追求榮譽,但不會沉迷於奢華,而是以理智和自律為榮。總體來說,雅典公民理想的生活是追求智慧、節制和正義,他們自視為其他城邦的榜樣,而不是模仿他人。

2.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修昔底德在描述科西拉的叛亂時,著重強調了戰爭如何對人性和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伯里克利提到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上且可以成為別人的模範的制度,雅典的政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而非少數特權階級。在處理紛爭時,在法律面前,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公職的選任是根據個人真正能力來選擇,並非從階級(能力取向)。在雅典,每一個公民不只關心自己的私事,還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對政治事務相當熟悉。在私人生活中,雅典人抱持的態度是自由與寬容;但在國家事務中,則遵守使人心悅誠服的法律。此外,雅典人擁有勇敢與忠誠精神,這種勇敢並非刻意訓練而來,而從生活方式中培養。這種民主制度展現了人人平等、能力取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自由、守法,以及對城邦的忠誠等理想及期許。

2.我同意修昔底德在本章中認為伯里克利是將雅典治理的最好的一位統治者,因為伯里克利是有遠見的,且是廉潔且尊重人民的,如他曾經說過:「如果雅典等待時機,並且注意他的海軍的話,如果在戰爭過程中它不再擴張帝國領土的話,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發生危險的話,雅典將來會獲得勝利的」,後來他的繼承人並沒有照他的指示來做,而是受到私人的利益等,制定了不利於雅典的政策,此可見他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且不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是將整個雅典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

修昔底德也提到伯里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我認為因為他不是一個用暴力來治國的人,從他的演說內容來看,利用民眾對於國家的忠誠,加上他的言詞來取得人心,以此來治理一個國家

3.在密提林辯論中,雅典議會討論該如何對待叛變的密提林人。

克里昂:支持嚴懲密提林人,認為應該要執行原本的命令「將密提林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將婦女和未成年的男女都變為奴隸」。以此預防其他可能叛變的城邦。他認為若不嚴格執行法律,雅典的權威將受損,並可能引起更多的叛變。戴奧多都斯:主張寬容,認為過度的懲罰會引發更多反抗,不利於雅典的長期利益。他認為只需處罰叛亂的主導者,不需要牽扯到人民,這樣較為理性,也符合人道和理性。

4.這一篇是作者唯一一篇用自己的角度寫的,這場叛亂事件是希臘城邦之間所發生的內亂,而因為這場內亂,造成了希臘的動蕩不安,如他們屠殺自己城邦中被認為是敵人的人,他們被冠上了推翻民主政治的罪名,但事實上是因為私人恩怨或是債務問題而遭殺害,甚至有倫理上的問題,例如父親殺死兒子等,在這場革命中,希臘世界的品性墮落了,原本被視為高尚的事情在當時卻成了眾人恥笑的對象。從這些透漏出了人性、人倫、以及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改變的價值觀等問題發生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此問題我認為可以分成以下幾個要點討論:

1.       生活方式:

伯里克利強調雅典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優越性,這與其他城邦的保守與專制生活方式相比,展現了雅典獨有的自由與開放。比如說:

-自由與開放的社會: 雅典是個「自由的社會」,公民享有廣泛的個人自由與權利。這使得雅典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並同時鼓勵創新和思想的自由表達。

-享受公共生活:雅典的公民生活充滿了各種文化活動,如戲劇、講座等,這些活動使市民能夠在工作之餘,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讓人民有機會放鬆。

2.       軍事安全:

-全民精神:雅典的軍事力量不僅仰賴精英軍隊,更重要的是每個公民都在不同的層面上參與戰爭。這種全民皆兵的精神讓每個人都具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感。

-戰爭中的集體犧牲:伯里克利在演說中讚揚那些為國捐軀的士兵,強調他們的犧牲不僅保護了國家,還捍衛了雅典獨特的民主制度和生活方式。

-強大的海軍:伯里克里強調雅典的海軍力量是其軍事安全的核心,尤其在海上戰爭中,雅典憑藉其海軍艦隊的優勢,能夠保護貿易路線和維護地中海的主權。

3.       教育制度:

伯里克里強調了雅典社會中對文化與智慧的重視,這間接反映了雅典對教育的重視。比方說:

-個人素質與公共德行:雅典的教育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品德與公共精神的塑造。公民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與對國家責任的認識。

-藝術與文化的熏陶:雅典在藝術、建築等領域的卓越成就,這些都反映出雅典人對文化與思想自由的推崇。這樣的文化氛圍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使得雅典成為當時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

4.       對國家的態度:

雅典人民對國家的態度充滿了尊敬與自豪還有勇敢的精神。

-對民主的高度認同與捍衛: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國家成功的根本所在,公民通過參與政治和軍事,能夠共同維護這一體制。即使在戰爭中,對民主的堅守依然是最重要的價值。

-國家與個人責任的結合:個人與國家是緊密相連的,每個公民的命運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雅典公民的責任是通過服務國家來實現個人的榮譽和理想。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1. 伯里克利的領導能力與智慧

修昔底德認為伯里克利是一位極具領導才能的人,他具有遠見卓識,能夠為國家規劃長遠的發展。在雅典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通過強化海軍、積極進行對外擴張,以及推動內部的民主改革,使得雅典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達到了鼎盛狀態。修昔底德認可伯里克利的能力,並且讚揚他對雅典政事的精確掌控。

2. 伯里克利對雅典的影響與遺產

修昔底德提到,雖然伯里克利的領導使雅典達到了顯赫的地位,但在他去世後,這種穩定與繁榮並未持續,反而逐漸衰退,因為後續繼承者並沒有堅守其信念。這意味著,儘管伯里克利的政策在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也未能為雅典的長期穩定奠定持久的基礎。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雙方爭辯的焦點是密提林叛亂後,雅典應該如何處理該城邦的命運,是否應該對所有的叛亂者進行大規模的懲罰(包括屠殺全體男性,並將婦女和兒童奴役),還是應該給予相對寬容,對其進行較輕的懲罰。

簡單來說,應該如何應對叛亂的盟友是討論的核心。是否應該以極端方式懲罰他們以儆效尤,還是應該通過寬容的政策來維持盟友關係與穩定。在這場辯論中,克利昂強烈支持極端懲罰,認為這樣可以有效震懾其他叛變的盟邦,而支持寬容政策的戴奧多都斯則認為過度懲罰會損害雅典的國際形象,並可能導致長期的內部不穩定。

1. 支持極端懲罰的立場:

主要由克利昂所代表。

他認為對叛亂者應該施以最嚴厲的懲罰,這樣可以震懾其他盟國,防止未來再有叛變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認為對於那些忠於雅典的城邦,應該給予尊重和回報,而對叛亂的城邦則必須施加懲罰,否則會破壞盟友間的忠誠和信任。

2. 支持寬容政策的立場:

主要由戴奧多都斯所代表。

他認為過於激烈的懲罰將破壞雅典的盟友關係,長期而言不利於雅典的穩定和發展。他們認為,雖然密提林叛亂是不可接受的,但對其進行屠殺和奴役會讓其他盟邦對雅典產生恐懼和敵意,最終可能導致更多的叛變。以及徹底的屠殺和懲罰可能會在盟友中激起恐慌和反感,從而導致對雅典的不信任,甚至喪失其他城邦的支持,這樣的激化矛盾會對雅典本身不利。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修昔底德描述了科西拉叛亂並將其視為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這不僅因為其對當時的戰爭局勢有直接影響,也因為這場叛亂揭示了人類行為的極端面,並為修昔底德對希臘城邦內部政治與人性本質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素材。

科西拉的叛亂是一場由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引發的暴力事件,修昔底德在這篇章中深刻描寫了內部政治分裂對一個城邦造成的災難。科西拉本來是雅典的盟友,但由於內部的兩大派系—貴族派黨人和平民黨人之間的激烈鬥爭,逐漸演變成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暴力衝突。

-政治分裂的暴力:此篇章描述了兩派之間為爭奪權力而進行的血腥衝突。貴族派和民主派的激烈對立最終導致了兩派之間的無情屠殺,這場內亂不僅摧毀了科西拉的政治結構,也使得大量平民與無辜者成為暴力的受害者。這場內亂的暴力性質和極端程度,正是修昔底德所關注的核心。

-人性黑暗面:這種內部的政治衝突暴露了人性中的殘忍和極端。科西拉的叛亂不僅是一場政治鬥爭,更是人類情感與利益衝突的極端表現。人們為了爭奪權力、復仇或生存,往往不擇手段,這讓修昔底德有機會深入探討人類行為中的陰暗面。

它不僅是一個政治暴力的例子,也是對希臘城邦內部政治分裂及其對社會與人性影響的深刻揭示。這場叛亂讓修昔底德有機會探討在戰爭與政治動盪中人性中的極端面,並警示內部分裂可能導致的國家崩潰。這篇章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呈現了歷史事件,還引發了對人性、道德、政治和戰爭的深刻反思。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在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中,首先,我得出了他們強調公民的自豪感和對城邦的忠誠,再來是展現勇於捨己為公的精神,強調為了社會的榮耀而犧牲個人利益,最後,鼓勵平等與民主,認為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應享有平等地位,並強調雅典的文化與智慧。

  1.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關於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評價,我同意他對伯里克利的讚揚,尤其是他對於雅典政治體制的理想詮釋,伯里克利的演說除了反映了他對民主原則的堅定信念之外,也展現了他對雅典文明自豪的情感,而且他在強調軍事力量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文化思想的重要性,我覺得這些都是雅典能在歷史上保持重要地位的原因,也是展現了他較為全面的領導風格。

  1.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中,雙方爭辯的焦點主要圍繞著是否應該懲罰那些叛變的密提林人。支持懲罰的一方認為,懲罰可以強化雅典的統治,以及震懾其他城邦,使他們不敢效仿叛變。而反對方則主張不應該以單一事件的叛變傷其無辜,且從長遠來看,更應該給予寬恕,以促進未來的和平與合作。他們提出的理由包括一方面道德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理性、自保的觀點。

  1.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關於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我覺得作者高度重視該事件是因為其揭示了內部衝突及分歧如何影響一個社會的穩定。我認為這個篇章特別的地方在於,展現了他較為它詳細描述了社會崩潰時的極端情況,展現了人性在恐懼與混亂中可能表現出的殘酷與無情,反映出戰爭所帶來的道德與倫理的困境。這讓該事件在歷史上具有警示意義,突顯了內部團結的重要性。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ㄧ、

在伯力克利的演說中,首先,伯力克利對雅典城邦是感到自信的,他認為他們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從鄰國、鄰人手中學習得來,雅典城邦反而是其他城邦及國家的模範。雅典城邦的政權是在全體人民的手裡,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只要那個人對於雅典城邦有貢獻的話,絕對不會因為他的貧窮而讓他在政治上沒沒無聞,伯力克利對雅典其一的自信便是,雅言城邦內不僅僅看財富而決定一個人的地位、用處,而是看那個對雅典城邦的貢獻,進而讓雅典城邦之人民能積極主動地為國家付出、貢獻。其次,文章中大篇幅地在描述,「這是因為我們所倚賴的不是陰謀詭計,而是自己的勇敢和忠誠」,「我們的勇敢是從我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國家法律強迫」,能看得出來雅典城邦雖然是用法律來管理人民,但在平時更大部分是運用人的心理來讓雅典人民意識到我對我自己的國家有自信、勇敢、光榮和忠誠。「使我們城邦光明燦爛的是這些人和類似他們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氣概」,「他們的國家貢獻多於他們在私人生活中所做的禍害」,「他們貢獻了他們的生命給國家和全體,至於他們自己,他們獲得了長青的讚美,最光輝燦爛的墳墓」,伯力克利透過這段演說將戰死的將士描述為光榮的,他不認為戰死是令人難過的事,相反的,他利用「為了國家而戰死」將死者形容為偉大、勇敢的存在,而對於像陣亡將士和陣亡將士之家屬都是幸福的,他在這段演說中帶給雅典城邦人民的思想是,雅典城邦人民有責任對雅典城邦做出貢獻,這是一件勇敢且光榮的行為,戰死並不是件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不關注自己的國家、城邦,後世之人不再讚頌你。最後,他除了期許人民能將自己對城邦的貢獻視為光榮和勇敢,不僅關注自身也關注城邦事務之外,在適當年齡之人能更多生些子女,他們能填補死者的空位;年長之人則把享受幸福的大部分生命作為一個收穫,雖然死者實質上不存在,但他的偉大和光榮依然會被眾人讚頌,「國家也給予兒女們和死者他們的花冠和獎品,作為他們經得起考驗,凡是對於勇敢的讚賞最大的地方,你們就可以找到人民中間最優秀的和最勇敢的精神」。

二、

我能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力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之評價。

先前伯力克利的演說中能看出他並不是運用強硬手段去控制、洗腦人民必須要為雅典城邦貢獻及付出,而是將戰死的將士形容為光榮和偉大的存在,能名留青史地被後人讚頌,很好地運用人追求名譽的心理把戰死這件悲傷的事塑造成應該要感到自信、幸福,雖然明面上主導權是在雅典城邦人民手上,是雅典城邦人們在自願去付出生命、財富等,但其實背後是人民已被伯力克利的葬禮演說中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了,因此能呼應到「伯力克利可以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是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


在第二卷第六章中提及在某場戰爭中,因為先前伯力克利鼓勵人們征戰沙場而導致現在戰況不利且遇到瘟疫的情況下有許多反對聲浪。伯力克利在召開人民會議的一開始便先強調雅典城邦之利益在國家進步的路上是會大於個人利益,呼應在葬禮演說中「為國家貢獻是偉大光榮」,後續也不斷運用「你們如果不承擔起帝國的責任來,你們就不能再享受這種特權了」,能推測他是希望再以先前葬禮演說的思想去告訴人民,現在一切所經的磨難都是國家進步之必經之路,皆是為了國家,希望雅典城邦人民能再重新想起當時參軍的初心。他也不斷將自己代入國家和人民的角度去說服那些反對的聲浪,引導他離開他們目前的痛苦,後續修昔底德也繼續評價伯力克利「從來沒有從不良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權力」,「當他們沒有真正的理由而喪失勇氣的時候,他會恢復他們的自信」,可以發現伯力克利除了是一位善用辯論說服人民、操縱民心、無私只為國家之人以外,或許也是一位公私分明、能清楚知道底線該劃在何處的領導人,也因此在他的統治之下是雅典的全盛時期。



三、關於密提林的辯論,兩方針對是否將密提林的所有男子處以死刑,把婦女和未成年男女都變成奴隸。


克里昂:

  1. 因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到恐懼和陰謀的影響,所以他們認為他們和他們同盟者的關係也是如此。
  2. 當你們因為自己的憐憫的情感而屈服的時候,你們表現出你們的弱點這個弱點對於你們來說是危險的。
  3. 對於那些建議重新考慮密提林人問題的人,我覺得詫異,因為這樣會引起遲誤,而遲誤是有利於犯罪者。
  4. 現在他們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這不是我們所應當稱作暴動的(因為人民只有在被壓迫之下才暴動的);這是一個有計劃的侵略,處心積慮地幫助我們的死敵來毀滅我們。這比他們只是因為要擴充自己的勢力而向我們作戰,還要壞得多。
  5. 他們應該得到他們的罪有應得的處罰。不要把過失歸之於貴族統治者而人民是無辜的,事實上,他們全體都聯合起來進攻你們,雖然在那時候,人民是可以轉到我們這一邊來的;如果他們真的轉到我們這一邊來了的話,他們還有現在就可以回去管理他們的城市了。
  6. 他們對於我們所作出的禍害都是出於自願的;他們知道他們所作的是什麼事,他們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我們只能寬恕那些出於無意的行動。
  7. 但是對於那些確定不移總是我們的仇敵的人,我們不能有憐憫之感,因為他們和我們完全沒有同樣的情感。


戴奧多都斯:

  1. 匆忙和憤怒是阻礙我們得到善良主張的兩個最大的障礙-匆忙通常是和愚笨連在一起的,而憤怒是思想幼稚和心胸狹窄的標誌。
  2. 善良的公民不要只想威脅那些反對他的人,而應當用公平的論據來證明他們的主張。一個賢明的國家雖然不一定要給與最好的顧問以特殊的榮譽,但是一定不要剝奪他們已經享有的榮譽;當一個人的意見沒有被採納的時候,他不應當因此而受到侮辱,更不應當因此而受到懲罰。
  3. 事實上,當你們的情感衝動,使你們遭到災殃的時候,你們遷怒於那個原先建議的人,而不懲罰你們自己,雖然事實上你們是多數,你們也和他一樣是錯誤的。
  4. 我們正當的安全基礎在於善良的管理,而不是在於刑罰的恐怖。
  5. 不要在叛變後,處以嚴重的懲罰,而應當在他們叛變之前,特別注意他們,使他們連叛變的思想都不會產生;如果我們不得不使用武力的話,我們也應當只歸咎於少數人。
  6. 我們不應當因為過於相信死刑的效力而得到錯誤的結果;我們不應當剝奪叛逆者悔過的可能和他們盡快贖罪的機會,而使他們處於絕境。


四、科西拉叛亂


因科西拉叛亂展現了以下特質:

  1. 展示了極端狀況下人性的黑暗面,兩方勢力進行殘酷的報復,造成大量的屠殺與背叛。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道德崩潰是作者關注的主題之一。
  2. 政治與道德的交織在科西拉叛亂中,兩方都極度依賴「權力」的邏輯來決定行動,叛亂的參與者在追求政治目標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逾越道德的選擇,因此修昔底德深入探討權力與道德之間的矛盾。
  3. 對「強權政治」的批判,修昔底德的敘述並非單純地描述事件本身,而是引發讀者對權力政治的深思,探討當權者如何運用暴力和權謀來維持控制,分析國家、盟友間的權力鬥爭。

此篇的特別之處除了揭示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的希臘城邦內部極端化分裂和道德崩壞,同時也讓修昔底斯看到戰爭對希臘城邦社會的腐化。但也同時紀錄希臘城邦之歷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