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薩戰爭史

 

  •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所有希臘城邦的表率,不但高尚且自由公開,人人謹遵法律。

法律:透過民主方式審議案件。

軍事安全:雅典人的勇敢忠誠及聰慧是刻在基因裡的,人人願意為城邦犧牲奉獻。

結交盟友:要不計得失,慷慨不後悔地付出,別人才會打從心底感激他們。

對自身的期許:不因喜愛美麗而奢糜,不因愛好智慧而柔弱,要溫文儒雅且多才多藝,不因富有或貧困而自傲或自卑,且人人必須關心國家事務,一生都以追求同胞的尊敬為目標。

總結: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雅典人認為自己要高尚且不失優雅,在各個方面表現得從容大方,將自己看做眾人的領導者,不時施以小惠,坐穩受人尊敬的位置。


  •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所認為,伯里克利對戰爭有精準的先見。

書中提到,伯里克利說如果雅典等待時機並注意他們的海軍,不貿然去擴張領土,或使城邦陷入危險,那雅典會贏來勝利。但雅典的繼承人卻為了私利用了不當的政策,才使雅典衰敗。

我認為,當一個人為了獲取私人利益,必定會需要向供給利益的一方低頭,那就沒辦法全盤顧及自己所領導的區域,本質上已無法成為雅典所說的受人尊敬的繼承人。


  •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雙方爭論是否將密提林全體男子都處死刑,而把婦女或未成年男女都變為奴隸。

克里昂:因為憐憫而屈服,會表現出危險的弱點,反對克里昂的人,必定是受別人巧妙的言詞評論而影響,才忘了當初要做的決議,而眾人以為接受演說家的見解並執行,就能證明自己和他們一樣機智,但到頭來不過是只會跟隨的聽眾。是密提林不記取鄰國的教訓向雅典發出侵略,仗著雅典對他們比較好便為所欲為,如果雅典對受敵人壓迫而發出暴動的人和隨便暴動的人給予相同處罰,那就算暴動失敗也沒有損失,大家便會更肆無忌憚的發出侵略,想寬恕他們的這種寬大為懷,只能用在真正的盟友上,而不是像密提林這種仇敵,還進而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而且,留下侵略者是很危險的事,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再計畫逆反。

戴奧多都斯:對領導者來說,匆忙和憤怒不但是愚笨且是心胸狹窄的,唯有保持善良,用客觀公平的論證做主張,不責難他們演說者,國家才能獲得忠言藉此取得更多榮譽。而針對密提林,他們雖有罪,但死刑並不是能解決根本的方法,當某些國家認為自己能成功侵略他國,根本不會管如果失敗該當何罪,當他們發動攻擊後,假使他們已知必定失敗還能用其他方式贖罪,雅典便能的到金錢的利益或寬恕的美名,無差別地處死他們,等同於背叛以前幫助過雅典的密提林人,應該只懲罰那些犯罪的人,而不是全密提林人一起陪葬。


  •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因為他認為這場事件是引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之一,並且揭露了古希臘城邦政治的矛盾和潛在的動亂。

修昔底德記述了科西拉島內戰中驚人的殘酷和混亂,說明戰爭不僅帶來外部衝突,也使人性中暴力、復仇、猜疑等特質爆發出來,高尚的情操變笑話,這種人性的黑暗面,在內亂和戰爭中不斷重複出現,成為希臘城邦彼此猜忌、外交動蕩和內部崩潰的縮影,揭示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深層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