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1.雅典公民將為國家而戰死視為極高的榮譽。他們認為在戰場上,堅守崗位而戰死比不擇手段地逃生更為光榮。這表明雅典人對於勇敢與忠誠的崇高理想,並且強調對國家的忠誠。
2.雅典公民認為不擇手段以逃避貧窮的行為是真正的恥辱。他們推崇的是為了理想、為了國家、為了自由而奮鬥,不畏懼死亡。這種對懦弱的反感,顯示了他們對責任和勇氣的期許。
3.雅典人視自由為幸福的基礎,並認為民主是最理想的政治體制。他們推崇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並且政治權力應該由全體公民手中掌握。這表明了雅典公民對於自由、平等與參政權的極大重視,並且將民主視為他們政治體制的核心。
4.雅典的文化強調個體的自立。他們強調自己不依賴陰謀與詭計,而是通過勇氣和忠誠來面對挑戰。這反映了他們對勇敢與忠誠的強烈認同。
5.雅典人對於全體公民的理想是勇敢且富有冒險精神。他們認為在面對危險時應該冷靜而運用智慧,而非像斯巴達人那樣依賴日常艱苦的訓練。強調理性與勇氣並重。
6.當斯巴達人來襲時,雅典人強調以自願的輕鬆的情緒來面對挑戰,而非依賴外部同盟。他們認為雅典的人民能夠在危險中保持冷靜並作出理智的決策,這展現了他們對自信與冷靜應對挑戰的期許。 二.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休昔底德對伯里克斯的這些評價:
1. 修昔底德強調伯里克利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遠的戰略眼光。他認為,伯里克利在雅典的戰力上有清晰的規劃,且堅持在戰爭中不過度擴張帝國領土,並且保護雅典城市本身的安全,這些方針有助於確保雅典在長期的戰爭中長期保持優勢。
2.在面對外部挑戰與內部不滿時,伯里克利依然能夠保有人民的信任,並且成功地在政治中保持領導地位。儘管當時人民對戰爭的選擇感到不滿,以及對伯里克利的決策產生質疑,但最終他們依然選擇將他推選為將軍,因為他是當時最具才能的領袖。
3.修昔底德強調了伯里克利的道德操守。他沒有從不良動機出發追求權力,這使得他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有效地控制他們。他並不依賴討好群眾來維持權力,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公正的治理來贏得人民的信任。
理由:了解伯里克斯的統治結果之後,我同意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是正確的,因為伯里克利的領導方式充分影響了雅典自由及民主的發展。他的遠見和政治操守也使他在當時成為最適合領導雅典的人。而他的繼任者則未能聽從伯里克斯的指示,導致雅典後期的衰退。這些理由使我支持了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高度評價。
三.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雙方爭辯的焦點:是否應該對密提林的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刑,以及密提林人民是否應該承擔集體責任。
克里昂的立場:支持對密提林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刑
1.當雅典人民因為憐憫或情感而對罪犯寬容時,這是一種弱點,會導致錯誤的決策。克里昂強調懲罰應該果斷且迅速,這樣才能有效震懾其他潛在的叛亂者。
2.對密提林的懲罰應該是立即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懲戒作用,因為遲誤的懲罰是有利於犯罪者的(過了一段時間後,受害者的怒火已經消失了)
3.密提林的叛亂並非單純的暴動,而是精心策劃的侵略,目的是推翻雅典的統治。這使得對他們的處罰必須更為嚴厲。
4.密提林的人民階層也應該對叛亂負責,因為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未能在事發時選擇支持雅典,反而選擇與敵人聯手。克里昂強調當集體行動是自願的時候,應該不容寬恕。
5.如果對密提林的懲罰過輕,將來更多的城邦可能會因為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能得到寬容而反叛,這會對雅典的穩定造成威脅。
6.不念舊惡的美德只能用在那些將來是我們朋友的人身上,但密提林人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是我們的敵人。
戴奧多都斯的立場:反對對密提林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刑
1.決策應該是冷靜且理性的,憤怒與急躁會使得判斷失誤,導致錯誤的決定。急於懲罰可能會使雅典做出不利於長期利益的決定。
2.即便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死刑,也無法完全避免未來的犯罪或叛變。因此,死刑並不是唯一或最有效的懲罰方式,也無法保證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3.過度依賴恐怖手段和死刑來控制叛亂可能會忽視其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應該給予叛亂者悔過的機會,從而避免進一步激化敵對情緒。
4.他提議應該在叛亂之前就加強對密提林的監管,而不是在叛亂後進行過度懲罰。他認為減輕懲罰將使這些城邦對雅典更加忠誠,並且有助於長期的合作與繁榮。
5.如果雅典只是摧毀密提林,最終所得到的只是被摧毀的城市,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相比之下,通過寬容和合理的處罰,雅典可以從密提林等城邦獲得更多的資源與貢獻。
6.即使密提林有錯,也應該給予悔過的機會,避免殺死那些在將來可能對雅典有利的人民。
四.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因為這場叛亂不僅僅是一般的叛亂,這個叛亂事件體現了當時城邦之間的權力鬥爭,作者藉由此叛亂分析了人性的弱點以及陰暗面,且展現了人性在極端的情境之下會變得脆弱。此外,這場叛亂同時也探討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透過此叛亂事件讓人們反思單靠法律制度是否能夠維護社會正義。
特殊之處:作者記錄這場叛亂的角度不僅是一個歷史事件,還討論到人關於人性、法律、道德等等問題。因此,這場叛亂除了是一個歷史事件,更引起了讀者對於社會秩序以及人性的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