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雅典人對於政治、法律、軍事、外交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這些方式使他們發展出與其他城邦不同的型態。而雅典人也因此自豪,並以這些作為理想圖像。
在生活的大大小小方面,每位公民都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無論是思考,判斷等等,這些能使人溫和且富有能力。
此外,雅典人也期望每位公民能夠熱愛這片土地和城邦。每位公民對內平等,對外一致,且將自己的能力奉獻給雅典,這樣不只能讓雅典能夠繼續輝煌,自己也能被世人銘記。
自治(利)與勇氣是雅典民主政體的代名詞,他們也以此期待公民的氣質與德行爲如此。培養著些核心的信仰是雅典民主政體的繼續保持的重要因素。
葬禮演說鼓舞人雅典人的心和志氣,也充分展露雅典人的自我認同和期許。
二、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隊伯里克利的評價
伯里克利能夠說服人民支持戰爭,卻又能在戰爭失敗,大家尋找戰犯時勇於承擔禍錯,接受大家的批判和定罪,而不是去逃避或者狡辯。此外,他能夠利用人民內心的軟弱之處來下手,並給予希望和力量來使他們獲得勇氣和原諒。在很多例子中,國家最後滅亡的原因是在內亂而不是外禍。伯里克利利用城邦來團結士氣發動戰爭,而在戰爭失利時,他也能用城邦來說服民眾,抓住了每個人對於國家認同的重點來下手。引導人民將自利的思考方向轉向以國家的公共需要來思考,以降低了雅典人對他的憤怒,並且讓他們離開痛苦重新振作團結。而最後雅典人民也確實原諒了他,並再次選擇他為將軍引領群眾,足以可見他的能力非凡!
三、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密提林的辯論中,雙方聚焦的重點是在是否將密提林人處刑,也探討密提林人處刑又會帶給雅典人什麼好處和壞處?
克里昂的主張和依據:
當人因為自己的憐憫之心而選擇原諒密提林人時,他們就會利用此機會反抗。密提林人本就計劃要發起暴動,既然如此那處死密提林人以杜絕後患。克里昂認為一面對似是而非的悖論,民眾就會被此俘虜和迷惑,他們不看重眼前的事實而專注於是否應該持著憐憫的心面對戰俘,這是不實際的也不符合利益的。民眾不可因一時的憐憫之心犯了就受影響。誤入迷途,寬大為懷,不念舊惡這三件事是對國家非常有害的。這只適用於對待朋友,而不是一心想要暴動反抗的敵人。
戴奧多都斯的主張和依據:
談論密提林人的議題並非是去究責他們有沒有罪又或者該不該復仇,而是在探討這項決議對城邦是否正確。是非已經和利益綁在了一起,到最後或許只需要看利害而不是是非。所以判決密提林人的方式是取決時處死這件事是否給雅典帶來好處。死刑已不足以喝止犯罪,又或者說任何的行動只要有足夠利益和慾望,那都是法律無法去管控或者阻止的。如果對整個密提林施刑,其他城邦就會跟著認為或許怎麼做,只要激怒雅典都遭到消滅,進而更奮力的反抗,畢竟結果可能都一致。真正對雅典有利的做法是處刑那些主謀或者罪大惡極的要犯,而放過其他無辜的人。因此在下此同樣的事件再發生時,人們就會因為力求自保而選擇不加入反抗,甚至給予對方幫助。
四、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此場戰爭對希臘城邦整體道德與社會秩序的重大破壞。戰爭為各城邦內部的權力鬥爭提供了機會和藉口,使得城邦內的派系衝突更加激烈,並使得人們為達到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在這段時間中,希臘人民普遍品行低落,道德敗壞,人們互相猜忌,社會混亂不已。
此篇敘述了戰爭下許多行為和生活的改變。只因為一個小小的事件最後卻引起的整個希臘的混亂和淪喪。人們的道德觀和是非標準徹地的被顛倒扭曲,這也揭示出戰爭和極端情況下人性的崩潰,令人在閱讀時感到失落。或許這個章節不僅是在敘述戰爭,更是一種人性還有哲學的反思,以及對歷史的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