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段)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可總結為:

  1. 勇敢與美德
  2. 偉大之憲法與生活方式
  3. 自由與法律之遵守
  4. 城邦之偉大與個人主動性
  5. 對於美好事物的熱愛
  6. 冒險精神與深思熟慮
  7. 英勇與目標意識。

以下為佐證例句,摘要於本文。

  • 雅典人具有勇敢和美德,將這塊土地當作一個自由國家傳給了後代。(第二段)
  • 將雅典的憲法和其生活方式視作「偉大的」。(第三段)
  • 認為雅典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開的,私人生活是自由而寬容的,在公家事務中遵守法律的,因為雅典的法律使雅典公民心悅誠服。(第四段)
  • 城邦是偉大的,充分地給予雅典公民世界各地美好的一切。眾人自願以輕鬆情緒應付危險,始於生活方式而非受國家法律之強迫。(第五段、第六段)
  • 眾人熱愛美好事物,而不因此奢靡;熱愛智慧,卻不因此意志薄弱;富有,不以此誇耀;貧窮,不以此為恥。(第七段)
  • 敢於冒險,同時又能夠在進行這一冒險之前深思熟慮。(第七段)
  • 雅典城邦是全希臘的學校,每個公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夠獨立自主。(第八段)
  • 使城邦光明燦爛的是烈士和類似的人之勇敢與英雄氣概,是有冒險精神的人們,深以不達到某種目標為恥的人們。(第九段、第十段)


二、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認同伯里克利之以下特質:領導能力、政治與道德之平衡、民主

以下為相關之內文摘要:

  • 英明的領導國家,保衛國家安全:「伯里克利曾經說過,如果雅典等待時機,並且注意它的海軍的話,如果在戰爭過程中它不再擴張帝國的領土的話,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發生危險的話,雅典將會獲得勝利的。」而後繼承人所作之行為皆與這些指示相反時,私人野心和私人利益引起了一些對於雅典與其他同盟國皆不利的政策。」(p.150)
  • 「地位、賢明、廉潔、能尊重人民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p.150)
  • 對於人民之行為態度(怨懟伯里克利的情緒),反向的解釋當給出方法的伯里克利受到譴責時,人民缺乏的是反向譴責當時願意接納其意見的自己。以不同立場與角度重新解釋了對與錯,以理服人。」
  • 「從來沒有從不良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權力,所以沒有逢迎他們的必要。」(p.150)
  • 伯里克利作為當時雅典地位崇高之人,後還受眾人選舉作為將軍;不缺乏資源,不將名利視為必要。在面對質疑時,選擇緩解雅典人對其之憤怒感,而非順應民心走向從眾媚俗之路。

理由:

  1. 領導的智慧與遠見:伯里克利的策略強調雅典應專注於保護自身安全,而非擴張帝國。他認為,若雅典能夠保持海軍優勢並避免不必要的擴張,則將能夠在戰爭中獲得勝利。這種遠見卓識在當時的背景下尤為重要,因為將有效減少內部和外部的危險。
  1. 政治道德與清廉:修昔底德指出,伯里克利從不以不良動機追求權力,這使得他在雅典這樣一個反對個人集權的城邦中,能夠長期掌握權力而不遭到放逐。他的清廉和公正贏得了公民的信任,使他能夠在政治上穩定雅典,這一點在當時是相當難得的。
  1. 民主制度的維護:伯里克利在推動民主制度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本章捷中,他意識到民眾情緒的複雜性,並善於利用自己的演說才能引導民眾,使他們心服口服。
  1. 對後繼者的警示: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去世後雅典出現之後繼者的行為表示不滿,認為這些行為是由私人野心驅動,而非真正為雅典利益著想。這一點反映出伯里克利所倡導的理性與遠見在其後繼者身上並未得到延續,從而導致了雅典政治的不穩定。

        總結來說,我同意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他是一位具備卓越領導才能和高尚道德標準的政治家,在他的領導下,雅典達到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巔峰。然而,他去世後出現的政治動盪也提醒我們,缺乏賢明領導可能會使民主制度受到挑戰。



三、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因密提林並沒有和其他國家一樣被當作所屬國看待,而其竟然暴動了,伯羅奔尼撒人竟敢於渡海到愛奧尼亞來支援暴動,雅典人至此更痛恨密提林人;但在關於做出大屠殺密提林人之決議時,分歧成為兩派而產開爭辯:

(一)支持屠殺(代表者:克里安尼都之子—克里昂)

基於:

  1. 民主之局限性
  2. 反派之錯誤引導
  3. 言辭之危險
  4. 反對者缺乏思考
  5. 寬容之界限
  6. 判決之合理性
  7. 敵人之本性

  • 民主政治不能統治別人,只能統治自己(p.204)
  • 當反派引導其做出一個錯誤的決議時,當其為自己憐憫之情感屈服時,將表現出自身的弱點。(p.205)
  • 不應因巧妙的言詞和表現自己聰明的慾望而誤入歧途,因而提出一個自己尚不相信的意見。(p.205)
  • 你們(反對者)聽到別人提出他們的看法時,你們就裝作你們的機制不減於他的。(p.206)
  • 你們(反對者)是悅耳言辭的俘虜,你們像是坐在職業演說家腳下的聽眾,而不是一個討論國家事務的議會。(p.206)
  • 早該對待密提林人像對待所有其他同盟者一樣;那麽,他們就不會如此傲慢,因為一般人性都是輕視那些待他們好的人而敬畏那些不讓步的人。(p.207)
  • 寬大為懷、不念舊惡的美德是用以對付那些將來是我們朋友的人,而不是用以對待那些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我們仇敵的人(密提林人)。(p.208)
  • 做出不同決議的話,是自己對自己宣佈判決,因為給了密提林人合理叛亂的理由。(p.209)
  • 因為他們是侵略者,他們會無故迫害人,因為他們清楚讓敵人活著是多危險的事。(p.209)

(二)不支持屠殺(代表者:悠克拉底之子—戴奧多都斯)

基於:

  1. 情緒障礙
  2. 公平論據之重要性
  3. 誠實與信任
  4. 適當與公平
  5. 死刑之局限性
  6. 悔過的可能性
  7. 減輕刑罰之必要性
  8. 預防叛變的辦法

  • 匆忙和憤怒是阻礙我們得到善良主張的兩個最大的障礙——匆忙通常是和愚笨聯在一起的,而憤怒是思想幼稚和心胸狹窄的標誌。(p.210)
  • 善良的公民不要只想威脅那些反對他的人,而應當用公平的論據來證明他的主張。一個賢明的國家雖然不一定要給予最好的顧問以特殊的榮譽,但是一定不要剝奪他們已經享有的榮譽。(p.210)
  • 一個誠實提出來的善良意見也和一個壞的建議同樣被人懷疑;結果,一個主張一些兇惡政策的發言者必須欺騙人民以便得到人民的同情;而有好意見發表的人,如果他們想要得到人民信任的話,也必須說謊。(p.211)
  • 在法庭中,我們就應當考慮什麼是適當的和公平的;這是一個政治議會,而問題是怎樣使密提林對於雅典最為有利。(p.212)
  • 不是我們應該發現一種比死刑更可怕的恐怖,就是我們應該至少承認死刑已不足以防止犯罪了。(p.212)
  • 我們不應該過於相信死刑的力量而得到錯誤的結論,我們不應當剝奪叛逆者悔過的可能和他們盡快贖罪的機會而使他們陷入絕境。(p.213)
  • 我們不要像一個嚴格地審查一個犯人的法官一樣,因而損害我們自己的利益;而應當想出辦法來,減輕刑罰,使這些城邦將來能為我們所用。(p.213)
  • 對待一個自由人的正當方法是這樣的:不要在他們叛變之後,處以嚴重的懲罰;而應當在他們叛變之前,特別注意他們,使他們連叛變的思想都不會產生;如果我們不得不用武力的話,我們也應只歸咎於盡量少數的人。(p.214)
  • 事實上,縱或密提林人是有罪的,你們也應當裝作他們無罪,使這個沒有反抗你們的唯一階層能夠幫到你們。(p.214)


四、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科西拉叛亂起因於其國內不同政黨的分歧與利益鬥爭。當攸利密頓帶著他的艦隊停留在科西拉時,當地人仍在進行大規模的內部屠殺,將彼此視為敵人。這種內鬥反映了科西拉自身的政治動盪,也象徵著希臘城邦普遍存在的不穩定性。其作為第一批革命,特點在於極端的暴力與道德之淪喪;後亦造成整個希臘地區之普遍墮落。

相關佐證內文:

  • 當攸利密頓帶著他的六十條船艦停留在那裡的七天中,科西拉人繼續屠殺他們自己的公民中他們所認為是敵人的人。(p.236)
  • 科西拉的叛亂作為第一批革命之一,顯得格外殘酷。(p.237)
  • 而科西拉革命的結果乃是,在整個希臘世界中,品行普遍地墮落了。觀察事物的淳樸態度,原是高尚性格之標誌,那時候反而被看作是一種可笑的品質,不久就消失了。(p.239)
  • 破壞法律和秩序最早的例子發生於科西拉。(p.239)

該篇章之特殊之處:

        首先,科西拉的叛亂乃是基於貪欲與野心,其背後之代價非常巨大,經歷內耗之後之城邦已然成為雅典之依附國,失去了保留政治自主之機會。再者,科西拉的叛亂之影響範圍並非僅在其國家之內,整個希臘地區皆淪為這一類型內亂之情況;可被解讀為造成當時局勢巨變之重要事件。 這場叛亂被認為是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因為它揭示了城邦之間緊張關係及其內部矛盾,使得整個希臘世界陷入更深層次的混亂與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