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薩戰爭史

 

 問題一: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是對陣亡將士的頌揚,也是對雅典民主與文化的自豪展示,反映出雅典人對自我形象的高度期許。首先強調雅典的民主制度,認為雅典人在法律上享有平等,不分貴賤,並且可以自由參與政治生活。這種民主制度讓每位公民都有機會表達意見和參與決策,展現出公民對政治參與和集體責任的重視。雅典人以此為榮,他們視每個人對公共決策的參與為自身責任的一部分。這種民主體制帶來的平等不僅僅限於政治層面,也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對個人自由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遵守法律,但也不壓抑個性,強調一種開放和包容的社會風氣。伯里克利在演說中提到,雅典人並不嫉妒他人的成就,也不對他人強加壓力,由此展現出他們對自由和尊重的理想。伯里克利也描述了榮譽感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性。雅典公民渴望榮譽,並願意為了國家和同胞的利益而付出。這表現在他們勇於為國家而戰的精神上,雅典公民視捍衛國家、維護集體利益為最高的榮耀。

雅典人對智慧和文化的追求也是理想中的重要部分。伯里克利讚揚了雅典在藝術、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認為雅典是一個充滿創意與智慧的城市。雅典公民因此也以成為知識與文化的中心為榮,這是他們自我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說中伯里克利也表達了對陣亡將士的崇敬,認為他們在戰場上無所畏懼、捨身為國,體現出雅典人對勇氣和自我犧牲的高度價值。公民們認為自己的犧牲能夠成為國家繁榮的一部分。

這些價值相互交織形成了雅典人對自我形象的高度期許:他們是政治生活中的積極參與者,捍衛集體利益,並且以智慧與文化為榮的公民。

 

 

問題二: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我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領導能力評價

在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二卷第六章中,特別強調了伯里克利的智慧、廉潔、領導能力以及對國家的遠見。這些品質都展現在他帶領雅典面對外部戰爭壓力和內部危機時的決策和演講中。修昔底德認為伯里克利有著極強的政治智慧和遠見,「他去世之後,他對於戰爭的先見更加明顯了。因為伯里克利曾經說過,如果雅典等待時機,並且注意它的海軍的話,如果在戰爭過程中它不再擴張帝國的領土的話,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發生危險的話,雅典將來會獲得勝利的。」他對雅典帝國的實際情況以及戰爭的長遠影響有深刻的理解。伯里克利在演講中提醒雅典人,當前的苦難雖然巨大,但他們需要堅持長遠的目標,因為短暫的痛苦可以帶來未來的勝利。認為只要雅典堅持海上優勢、不輕易擴大領土、不使雅典陷入無謂的風險,勝利是可期的。這個策略雖在當時遭受質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正確性越來越明顯,因為正是後繼者偏離了這一方針,才導致雅典最終失敗。

伯里克利不僅以國家利益為先,而且從不將權力作為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這使他在人民面前有崇高的威望,能夠真正地引導而非迎合民意。修昔底德提到「他的賢明和他有名的廉潔,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夠控制他們。他領導他們,而不是他們領導他;因為他從來沒有從不良的動機出發來追求權力,所以他沒有逢迎他們的必要。」這一點對於維繫雅典的穩定非常重要,因為在一個以直接民主為基礎的城邦中,領導者常常不得不迎合公眾情緒以鞏固自身地位。而伯里克利恰恰以他的廉潔和奉獻精神超越了這一局限,使得他的領導力更具威信。

伯里克利的演講不僅邏輯嚴謹,而且飽含感染力。他提醒雅典人,帝國的建立意味著責任,而不僅僅是權利,要求他們承受痛苦來捍衛共同的榮耀。「伯里克利這樣企圖阻止雅典人對他的憤怒,引導他們的思想離開目前的痛苦。關於國家的政策,他們接受了他的論點,沒有再派使團到斯巴達去了,同時表現對戰爭的進行增加了力量。」伯里克利的勸說使得雅典人不再遷怒於他,並重新燃起了對戰爭的支持。在這裡,他的領導力和道德影響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讓民眾認識到保護帝國的價值,並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修昔底德肯定以理性和道德為基礎的領導方式。

 

 

問題三: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雙方爭辯的焦點在於如何處置密提林人。

 

克里昂的立場:

主張嚴厲懲罰密提林人,包括殺死所有成年男子,奴役婦女和兒童,認為這樣可以有效震懾其他城邦,防止類似的反叛。他的論點基於雅典對盟邦的控制權是以武力為主,非出於仁慈和恩惠,因此需要用嚴酷的手段來遏制任何試圖脫離雅典統治的行為。

克里昂的演說透露了他對民主的懷疑,尤其是在關鍵決策上,認為雅典人的情緒容易被仁慈和悔恨所左右,最終影響決策的堅定性。他堅持認為,密提林人的背叛是蓄意而非被迫,因此需要付出代價。他認為只有通過這樣的示範,才能有效維護雅典帝國的穩定。

 

戴奧多都斯的立場:

他持與克里昂相反的觀點,認為匆忙決策和憤怒往往導致錯誤判斷,復審密提林人的案件才是理智之舉。雅典的統治應基於更長遠的考慮,而不是一時的情緒。戴奧多都斯強調,對密提林人進行大規模屠殺不僅殘忍,而且將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反感與敵意。他主張對待已投降的敵人不應以極刑相待,因為過度的嚴酷反而可能導致更多城邦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起義。寬容和審慎可能帶來更好的長期效果,尤其是在建立穩定的秩序方面。

 

通過這件事,在戰爭的背景下,政治決策並非單純的道德判斷,更多的是權力鬥爭和國家利益的體現。暴露了民主制度中,如何處理集體情感與理性分析的挑戰。雖然克里昂的立場獲得了多數支持,最終雅典還是決定執行更為溫和的處罰,決定將密提林的成年男子中的部分人放生,而其他人則受到適當的懲罰。這一決定體現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多元聲音的影響,以及政治和道德判斷之間的平衡。

 

 

問題四: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這篇描述了科西拉島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及其隨後的暴力衝突,反映出戰爭與內部鬥爭所帶來的殘酷與混亂。關鍵在於,科西拉發生了激烈的內部衝突。貴族黨與民主黨的暴力鬥爭中,政治鬥爭與私人仇恨交織。隨著戰爭的加劇,暴力的升級變得更加無情,對手彼此間的清算甚至將親屬關係置於黨派忠誠之下。革命的暴行引發了內部的屠殺,而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希臘各城邦中並非孤立事件。

修昔底德藉此描繪了在戰爭和政治動盪的背景下,人性如何在極端情況下展現出殘酷和無情的面貌。這種政治革命的殘暴,不僅是個人鬥爭的結果,也是各方勢力和利益交織的產物。無論是雅典人還是科西拉人,都深受黨派利益與復仇心理的驅動,導致了無數的暴行和對同胞的殺戮。無論是直接的屠殺還是殘忍的政治報復,這些行為表現出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扭曲。在戰爭或內部衝突中,人們的行為降低至與現實環境不相符的水平,進而產生更多的暴力。這樣的情況反映了戰爭對人性的腐蝕及其對道德規範的侵蝕。

透過科西拉的革命,修昔底德講述了黨派爭鬥的危險性,當各方試圖借助外力來支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時,這不僅加劇了內部矛盾,也使得本應平息的衝突變得更加激烈和無序。不同的黨派為了爭取政權而不擇手段,這樣的行為最終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毀滅與分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