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伯里克利認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他人的模範,人民是可以為自己處於民主政治社會感到驕傲。雅典不需要對人民加諸法律或訓練去限制,人民即可自願地發揮勇敢抵禦侵略,因為勇敢及忠誠是從生活方式 中自然產出,因為人民熱愛城邦,願意服務或奉獻發生於城邦的事務。對他們來說比起享受個人的利益或苟且於安穩的日子,去承擔起捍衛祖國是最為優先,因此才能保全更長久的自由及昌盛。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修昔底德認為伯里克利是賢明、廉潔且具有領導能力的,這點我是贊同的。相對來說伯里克利是有遠見的,他在戰爭時期評估了本身擁有的資源及以長期角度分析若選擇妥協於敵國將造成什麼程度的損失。他清楚若能以海洋做為跳板能獲取龐大的利益遠超過人民所擁有的陸地資源,這方面在短期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在後面遠征中是否關注其投入反映出來。在群眾因自身利益受到損失時,清楚傳達這些價值會因為不去守護而被剝奪,主張犧牲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嘗試再次統合起群眾。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此次辯論雙方皆主張群眾不應該被情緒沖昏腦而提出對於密提林人處置方式,但對於是否處死各執己見。
克里昂主張不應對密提林人施予憐憫,因為他們應能夠預見自己做出選擇的後果,且克里昂認為,密提林人處於一個未受到壓迫的安穩社會中,所發動的進攻行為是能夠定義為侵略者的,若不採取較強硬的手段,密提林人會因所需負的後果小而再三發動進攻行為,而為了抵禦則需要花費金錢、犧牲生命,在長期來看,對國家是一種惡性循環的損耗。
戴奧多都斯主張雖然直接處死密提林人對將來是有益的,但死刑存在太過普遍,已不足以防止犯罪。他認為一個國家只有在準備充分,相信自己有勝算才會採取進攻,若參採克里昂意見,之後的叛變中,城邦有更充足的準備,且因知道只有死路,便會抵抗到底,至此將喪失接納投降後城邦所能提供的資源,且會花費大量金錢在戰爭。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在科西拉的叛亂之後,法律及秩序是被破壞的,從前所認為的道德標準被顛覆,為了奪取權力把侵略行為視作勇敢,為了利益的追求黨派間互相仇視,社會瀰漫猜疑的氣氛,以致發生內亂或各種極端,甚至殺人都不受法律限制,只是因為對方可能是他認為的敵人。 這次叛亂人性導致的災禍顯著,人的慾望不可控制的膨脹,使整個社會動盪、衰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