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對民主平等的信念,伯里克利強調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他指出,無論貧富或出身,每位雅典公民都享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這種平等是雅典自豪的重要基石。在他們看來,這種政治體制使雅典公民能夠各展所長,共同決策,體現了公平與尊重的理念。自由與自律的平衡雅典公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同時也具備自律。他們期望在個人生活中能夠自由選擇,而在公共事務中則願意為城邦的利益而努力,做到不逾矩、不妨害他人。這種「自由中有節制」的理想,使雅典在伯里克利眼中與他國有所不同,因為公民懂得為集體利益讓渡個人私利,而這種自律也被視為一種美德。對榮譽的追求伯里克利強調,雅典人不僅重視自由與自律,更對榮譽懷有崇高的追求。他在演說中讚揚那些為保衛城邦而犧牲的士兵,將他們視為榜樣,認為他們的犧牲成就了整個城邦的榮耀。雅典公民視參與軍事行動和公共事務為榮譽,並認為這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與光榮。開放與包容的態度伯里克利提到雅典是一個開放的城邦,外國人可以自由進入,學習雅典的文化與制度。雅典人對外來的知識和影響持有包容的態度。   
  2. 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修昔底德認為他是一位理性且具前瞻性的領袖,始終以城邦的長遠利益為依歸,而非迎合民意。我認同這個評價,因為伯里克利展現了穩健的戰略思維,尤其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他始終倡導以海軍優勢和守勢為主,避免消耗國力的正面交戰。即便雅典民眾希望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他仍堅持合理的防禦方針。伯里克利在雅典民主制的弱點中實現了自律,避免在短期利益上妥協,反而強調集體榮耀和公共利益,這使得雅典民眾對國家懷有深厚的忠誠。修昔底德也提到,伯里克利的領導魅力建立於理性和誠實,而非煽動民眾的盲從。在他去世後,雅典開始動盪,政治家們屈從於民意,偏離伯里克利的遠見,最終導致失利。這使得伯里克利的克制與智慧成為雅典領袖中的典範,也證明了理性和穩健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價值。
  3. 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三卷第三章的密提林辯論中,爭論焦點在於是否應徹底懲處密提林。克里昂主張嚴懲,認為應處死密提林的所有成年男性,並奴役婦孺,以維護雅典的威懾力。他認為附屬邦的服從依賴於對雅典懲罰力度的恐懼,若對密提林從寬處理,其他城邦將效仿叛亂。他還指出,放任叛變會損害雅典帝國的穩定與尊嚴,因此必須採取激烈措施。                                        戴奧多都斯則反對全面屠殺,認為過度懲罰會激起密提林的恐懼與反抗,使他們不再妥協,甚至促使更多叛變。他主張區分罪責,保護那些非主動叛亂的市民,避免無辜者遭殃,從而減少附屬邦對雅典的敵對情緒。此外,他認為溫和政策能鼓勵城邦在有叛亂傾向時選擇投降,減少衝突並確保雅典的長期穩定。
  4. 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三卷第五章中高度重視科西拉的叛亂,因為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戰爭對希臘城邦內部秩序與道德的破壞。科西拉的動亂中,親雅典派與親斯巴達派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導致極端的暴力與殘酷的報復。可以從這場內戰看出希臘城邦中貴族派與民主派的對立,並顯示出戰爭所帶來的社會裂痕。修昔底德詳細描寫了這場叛亂中道德價值的扭曲:在激烈的派系鬥爭中,過去的善行被視為軟弱,而暴行則被合理化,忠誠與正義的觀念被徹底顛覆。科西拉叛亂暴露了希臘世界在戰爭期間信任崩潰的危機,人們彼此背叛、誣告,寬容與互助不再存在,城邦秩序陷入極端動盪。修昔底德藉此事件指出,戰爭不僅摧毀了物質基礎,還帶來了深層的道德腐化,使希臘世界傳統的價值體系分崩離析,成為全希臘城邦的一個深刻警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