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追求心得:
在閱讀理想的追求之前,我是相信和追求烏托邦的,最一開始我所構思的理想國是大家都彼此尊重多元,理性且平等,但當我看到一篇篇社會新聞,我漸漸意識到若真有烏托邦,那它勢必是以極權手段統治的,(因為人類太不可控了,甚至會為了一點小事而殘骸同類)但是這又與人類畢生追求的自由背道而馳了,這樣的矛盾是困擾我許久的問題。我認為柏林並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惑,不過他提出了每個人都該為了整個社會的平衡與自由作出讓步(第21頁),這點我是認同的,且我認為每個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對其他人沒有實質傷害的情況下(儘管我們無法確定自己人生中所行使的自由有沒有傷害到他人過,例如有時我們無心的言語可能會傷害到人,但我們盡力將其傷害降到最小)當然前提是所有人都認同並且願意遵守這點。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篇還是太過美化社會了,就像他自己在現實感說的,整個社會太複雜、深沈,我們無法直接透過一層關係就說明白,不過人類社會確實有往多元這方面發展,我想我們是可以期待的,但這又引申出新的問題了,有時我總感覺到這個社會所追求的多元近乎病態,如果有人提出異議,那他就會被貼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籤,這讓我不經思考,這樣是不是也算另一種極權?
現實感ㄧ書心得:
現實感是目前讀到的書中我認為最大幅度改變我的想法的,也是我認為最難讀的,它所描述的東西太抽象化,作者本身也無法準確說明,所以一切都靠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從日常中所感受到的,配合文本一起思考,但我也認為因為每個人在這個世界所遇到的經歷不同,在閱讀同篇文章時的感受、演繹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我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的認知是否是正確的。
(現實感)
第一點是柏林提出:「革命者總是被自己釋放出來的力量捲到他們不曾想像的方向」(第32頁)
如果翻閱歷史確實會看到這種情況,就拿法國大革命舉例好了,那些宣稱自由平等博愛的領導者們,最後將社會推向另一個極端的混亂高峰,人民失去理智屠殺皇室貴族,革命的發動沒有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是更糟,社會政權的極度不穩定,先後出現羅伯斯比爾的恐怖統治和拿破崙荒謬的王權政府,再回首看高喊「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顯得荒謬可笑,而造成這些原因的答案,是他提出的:「改進人類計劃,都是自己對這個社會對認知所進行的假設,所以他們只在乎特定的點,而忽略了那些變化莫測的、在暗處流動的想法、問題。」(第33頁)這句話點醒了我,我感受到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自己也是和那些只有滿腔熱情的改革提倡者一樣,把這個社會想得太簡單,沈靜在自我滿足的理想主義,忽略了其他立場、社會經驗與我不同的人,他們所想的、感受的、解讀一件事的觀點可能與我完全相反,如果我要讓自己免於和過去那些失敗的改革者走上同條路,我認為解決方法就是去盡可能理解對方的需要,就算生活經歷完全不同,也能透過觀察並推敲出來,這是柏林說的:「理解上層與下層的關係,對人的需求與接受力的敏感」(第36、37頁)(這也呼應了柏林在理想的追求中說的,彼此退讓、尊重多元)
(政治判斷力)
第二點是:「不要用理論假設這個社會,如果相信某個結論並運用到整個社會上,那這個社會就會變成巨大的活體實驗,而不順從者將惹惱領導者,換來更暴力極權的鎮壓。」(第59頁)這是我從未想過的,他完全說中希特勒極權的形成,也解開了烏托邦的問題,如果這個社會完全的統一,變成所謂的完美,就代表人類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由,所有人都照領導者(或最高政權)說的做,而那些試圖打破壓抑的人,會因他們的反抗換來更極端的壓迫。
其他問題:
因為老師給的文本是簡體書的關係,在閱讀時因兩岸的語法差異,有時需要一個句子重複讀很多遍,或是我對簡體字有些不熟,所以會看不懂一些詞彙,但是因為很多書台灣沒有翻譯(除了康德的啟蒙我有找到)所以在網路上跟圖書館也找不到替代的,再加上書中討論的東西很抽象,這些問題加在一起讓我讀得蠻痛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