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

p.19文中提到「既然你不懂我所知道的東西,那你就沒有選擇的自由」,讀到這裡令我感到難以理解,因為當我們要追求一個理想的社會時,我們時常會希望國家帶我們走向好的方向,而這個大家所認為的好的方向,通常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所做出的決定,我認為文中這句話反映了人們討論公共政策時的矛盾,也就是當每個人看待一項政策的觀點或角度不同時,到底誰才是「知道」的人,誰應當「沒有」選擇的權利?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個政策才是所有人所需要的?「知道」的人又如何覺得他們的決定是符合數億人的幸福?


心得: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多對現代民主社會的反思,在許多政策中,人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價值,但在這眾聲喧嘩的民主社會中,該如何知道什麼方向才是國家所需要的?此外,在讀這篇文章時,我的困難是,因為時空背景,我覺得非常的跳脫也感覺很抽象,讓我很難將當中的邏輯做串連,得出一個好的結論,而且這篇文章讓我覺得很矛盾的地方是,它告訴我們追求理想之間的平衡,卻又告訴我們不可能達到,但是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平衡」。


《政治判斷力》

p.58、p.60文中分別提到,「一個科學家那裡合理的東西在史學家或政治家那裡常常是不切實際的,」、「以及像政治家那樣的臨時發揮的能力」,這兩句話告訴了我,政治是一個很活的東西,相較於理性及科學,對政治來說,理性的態度及科學的方法太過於死板且規律,而這也是我所認同的,我認為政治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較講究情感,考量到這點,對於政治判斷力,我覺得科學在政治的存在雖然是需要的,但是對於政治的現實面,我們只能對理性科學採取必須和適當的參考,並不能夠過度的依賴它。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p.40文中提到,「為什麼有一大部分人,在自然早就使他們免除外來的指導之後,仍然樂意終生保持受監護狀態?」,「其原因就是懶惰和怯懦。」,這兩句話引起我對台灣民眾對於政治或公共議題的思維有了很大的共鳴,現代的人們只聽自己喜歡的政治人物的「片面說法」,以及只看所謂「懶人包」的方式來了解或批判政治和公共的議題,進而失去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導致政治人物或政黨容易操控議題並帶風向。而這正是人們的懶惰和怯懦,選擇窩在舒適圈,只聽同溫層的聲音,不願面對和他站在不同立場的聲音。這樣的狀況也讓我思考著,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公民有勇氣的使用自己的理智,表達屬於「自己」的立場?問題看似簡單,但卻是社會中不斷存在的問題。


心得: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深深的覺得中華民國是尚未啟蒙的國家,雖然我們有選舉,有民意代表,有許多公民團體與政治活動,但我認為這都只是表面,實則上,我們絕大多數的公民就像個牆頭草,盲目地跟隨一個立場,風往哪吹就往哪倒,對於政治並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結:在熱身階段的過程中,我覺得西洋政治思想是一門很有趣,也很容易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的課程,因為這門課的內容,有趣的是它會讓我不由自主地在腦中思辨,而之所以會產生自我懷疑的原因是,我常常對於理論產生困惑與不解,字面上看似簡單,不過經過思考後又感覺其背後有很多的意涵,但往往充滿了不確定性,我也希望下個階段的自己可以加強的落實預習的習慣,使自己在課堂上更好進入狀況。

此外,閱讀完這些經典後,我對於我國的政治有了很大的失落感,因為在我所處在的政治環境中,以及我接觸政治的經驗,都只告訴我,「政治就是權力的爭奪與利益的交換」,幾乎看不到我所學的西洋政治思想的內容,政治人物往往可以為了權力與利益不擇手段的廝殺,絲毫不顧民意和公共利益,而我認為人民的素質正是造就這些現象的關鍵,因為這些政治人物是人民的選票所選出來的,當人民對政治在理性上的認知不具有一定的程度時,便會盲目地完全受感性或利益的影響進行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