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的學習難題:
在「政治判斷力」(第51.52頁)中不斷地提及個人經驗以及天賦能力,也就是對於生活上的種種有著高敏銳的辨別能力,而擁有這些特質的人作者認為只有俾斯麥、富蘭克林.羅斯福等人,而牛頓、愛因斯坦則欠缺這些特質,那我是否可以簡單地將是否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分為兩類-感性、善於觀察的腦袋以及理性、客觀分析的腦袋?一個政治家擁有在社會上能同情、理解社會的能力(能達成自身目的的能力)是否一定要大於知識理論理解的能力(第53頁)才能被視為成功的政治家?或著說對於政治家來說手段就是一切,不需考慮歷史上是否曾有相似或相異(50頁上半有提及,類似的歷史碎片殘渣因不夠具體,就算經過過濾和歸納仍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因為他們只在乎眼前的利益?
在10/24星期四的課堂上,老師對於「哲學與政府壓制」其中的內容有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特別保護哲學家不受政府壓制?」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首先,哲學家的活動與社會自由和國家控制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第63頁),哲學家在當時比起同時代的一般人來說是更為有主見、有想法的一群人,他們可以形成一個集體的力量,無論是煽動人民的立場偏向,或者帶領人民一起做某事都是相當有利的。再來,在思想方面,哲學家可以做到一般人做不了的思考方式,第一個重新闡述問題,第二個做與該問題相反的事,顯現他們擅長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也願意打破既有的框架、將既有的理念忘掉,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思考體系,因此哲學家對於國家以及人民皆有利有弊,但若哲學家的勢力消失於社會當中,也許將再也沒有人可以提出跳脫一般思維的想法,沒有人可以去反駁那些政府不知是否對錯的言論,因此才需要保護這些哲學家們不受到政府的壓制。
不知道上述我的理解有無錯誤,還請老師多多指正與解答。
閱讀心得:
一開始閱讀第一篇理想的追求時,真的覺得非常艱澀難懂,就算全部都是中文仍難以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目的,但經過上課中不斷地提問與思考以及與朋友的討論過後,好像能逐漸理解現實感為何、學習西洋政治思想的理由為何,雖然對於大量的文本內容仍有許多地方、細節需要琢磨,但也期許我在未來的課程或現實生活中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名人們的思想、思考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