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理想的追求」我讀完感到非常困惑,在不同理想之間會不斷產生矛盾,因為目標、理念的不同。世界嘈雜,沒有一定對的真理(P.16),人的價值觀多樣,「老問題的解決而產生新問題」(P.18),以此觀念為基礎,完美的世界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只能利用文末所提的「不穩定的平衡」(P.22)來找到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而我就不太理解,我們明知如此,但世界上的衝突還是不斷發生,人類慾望無窮,很明顯達成所謂不穩定的平衡也很難,那人在追逐理想上就成為空談。只有有權力、金錢、武力之人的理想才能達成。且「人並非真正自由,而是受他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决定的,假如自由只是一種幻覺,它也是人類的生存與思考必不可少的一種幻覺」(P.8),自由的幻覺又給人動力,這種幻覺使我們感到自己有能力為理想奮鬥,這讓我覺得很矛盾,人是不自由的但又不斷追逐自己理想,可能到頭來都毫無用處,又或是難以追尋所謂的理想,可能接近但又不可能達成,追逐理想的意義在哪?只能以望梅止渴的心態面對,沒有找到水,望再多梅都是沒用的,這感覺這讓我覺得很難受。

同樣的到了「現實感」中所提:「試圖證明歷史進程遵循不可避免的規律或統一性,它们被理解為對未來和過去都同樣有效,所以既能預言未來又能解釋過去」(P.4),讀這篇讓我覺得難以理解,人總是想用歷史去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但結果不可能會如預期,人的理想與現實所見難以相同,這就讓我產生恐慌感,我們生活充滿不確定,我們只能隨波逐流的感覺,好像只能被動接受。理想的狀態及未來無法完全實現,追求理想的過程只能在不確定中努力,生活變得很複雜,人會適應環境,融入這個世界,但那也會有個限度。

這兩篇文章帶給我很多困惑及對世界的不確定性,讓我覺得我似乎太過愚昧難以讀懂這些文章,也許事實就是如此。

「政治判斷力」中,政治判斷力這種能力在於能洞察特定情境中各種因素的獨特組合,如運動、人物、事態、氣氛以及經濟、政治、個人因素的結合,這種能力難以被教會。(P.51)這種洞察能力非常重要,但人很難學會。那依賴於經驗、觀察、一系列知識之上,良好政治判斷力難以獲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良好的政府官員也是難得的,國家將被濫竽充數,更甚之是只有少數官員能良好的處裡政務,做出良好判斷。文中有一句話「只之理論或許不足以救死扶傷,但不懂理論卻是致命的」(P.46),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經驗都必不可少,經驗的累積能讓人更好的運用理論作出判斷,理論是完全理性的,不能套用在現實上的複雜清況,現實清況與理想相差甚遠,因此需與自身經驗配合,。

「哲學與政府壓迫」老師上課提:「哲學使人解放,政府控制是為了保持現狀」,人嚮往自由,而政府必然不希望如此,人的安定會方便治理,在突破與顛覆、安定與平靜中,這兩個相互衝突,但也各自是人民與政府互相追求的,哲學利用轉換角度且不斷顛覆(P.68),顛覆從前的想法,找出新的真理,但政府也需要好好治理國家,不斷的顛覆會造成國家混亂,問題就在如何權衡哲學所帶來的進步與顛覆性及政府為求安定的壓制。

在這幾個禮拜的聽課及閱讀文本中,我對西洋政治學有強烈的疏遠感,課程讓我們不斷思辯,不會有確切答案,讓我對政治的想法充滿不確定性,也與我現今面對的台灣政治不一樣,我們似乎都不會談論學術問題,台灣人的政治似乎只是「選舉」,不是政治家而是充斥著政客,標榜著敦親睦鄰、土生土長似乎就可以了,我感覺我們的民主在西方政治中就好似小孩子對上巨人,我們似乎只是在玩扮家家酒。以上是我的心得及想法,我不知道我是否有理解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