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理想的追求〉
Asaiah Berlin認為根據人性,人是不聰明,但卻因為人性使得我們會追求完美且追求理想,而這些理想是多元、複雜的,根據文章第三節第二段所闡述:每個人會在不同地方、不同情況而發現他們認為的真理,儘管人類或許無法明白這世界上最核心的那部分,正如老師上課所說:「多元乃社會常態,他是嘈雜、喧嘩的」。也有可能每個人心中的真理都是正確的,可是他不是「唯一」正確的,多元的觀念得以讓我們維持某種「動態的平衡」,避免讓某種極端壓迫著我們。

〈現實感〉
而關於現實感一篇,打從第一節的第一段,越是閱讀就讓我越發覺得熟悉,因為這正是我會作出的舉動,我總是沈浸於過去,忽略了現在及未來,明知回不去,我也還是會深陷於過去的回憶之中,儘管在當時認為不那麼美好。在第四頁倒數第四行,Isaiah Berlin直白的說這是不切實際、會顛倒因果,這番話就像一把利刀重重的刺穿我。當然作者的重點是放在政治思想等方面,也提出了許多思想家的觀點來舉例,但讓我有所頓悟的還是我以上提及的部分,也讓我對於自己的此種舉動有所反思。

〈政治判斷力〉
Isaiah Berlin認為所謂優秀的政治領導人所擁有的能力是無法被學習、模仿的,這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辨別力,無論從作家本人或是所描寫的人物觀點出發,都能夠一針見血,分辨出重要的東西——一種敏銳的感覺,對社會生活所具有的特殊理解力。(現實感第52頁第一、二段)。
不知道是從何開始我對於台灣的政治已經感到沒什麼希望,所以我也不會去主動了解,對我而言現在的執政者似乎都沒有所謂的政治判斷力,大家好像只是想得到一定的利益及權勢,一堆貪污的新聞連環爆,讓我很是失望,感覺並沒有人是真的希望透過自己的治理下讓台灣變得更好。(以上是我不專業的想法,也沒有任何政治立場)

〈回答這個問題:何謂啟蒙〉
「啟蒙就是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不能夠懶惰、怯懦,這會使得人們不再自行思考;康德認為「能在一切事物上公開的運用理性的自由」,也是啟蒙的一大關鍵要素。但我的問題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已經算是啟蒙了嗎?還是還在康德所說的啟蒙的過程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