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熱身階段的自我省察

政治判斷力】 
柏林在政治判斷力這篇中將其定義為一種在沒有明確因果關係的政治中能夠看清自身處境、在具有遠觀的視角下<51頁第二段>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人民承受不應承受的痛苦)<47頁第二段>以實踐實際的政治目標(免於理想主義)<53頁第一段>,而這一種能力是不能被學習與模仿的(柏林稱之為天賦)<52頁第一段>。其實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挺傷心的,所謂良好的政治家必須具備的能力,竟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這種天賦,即使透過大量觀察社會也只能達到接近的程度(對於沒天賦的人成本過高),在這種情況下,真的很難相信能有這樣良好的政治家出現。

【理想的追求】
柏林在這篇中反對過往柏拉圖式的理想,再次重申多元真理(不同價值觀)的觀點<第14頁第三段>。而不同價值觀間往往是彼此衝突的<第15頁第三段>。如同老師與柏林所說,「眾生喧嘩」是這個社會的常態,而避免陷入不討論的互相敵視或者完全服從單一信條的方式就是讓這種喧嘩繼續(即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第21頁第二段>。但所有政治家的終極目的就是在尋求一種穩定的秩序,那這一種不斷喧嘩,沒有絕對安定的社會也可以被稱為一種秩序嗎?

回答這個問題:何謂啟蒙
康德在文中將啟蒙定義為在擺脫受監護狀態下能夠公開運用理性傳播自己的獨特價值和思維<第41頁第一段>。在課堂中老師提到在這個資訊、意見流通特別快速的年代,我們年輕人越來越不敢提出看法,對於這點,我不清楚是因為教育還是社會風氣的原因,我們被灌輸要合群、不要特立獨行。因此在這十八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開始害怕提出見解,擔心受到抨擊(雖然多數抨擊都是不理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啟蒙是否已然倒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