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扭曲的人性之材》

「人性這根曲木,絕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柏林在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是任何社會追求的目標,並不是相同的終點,假設我們以自由民主的社會為目標,有各種達成這個目標的方式,也有各種實踐這個目標的方式,因此就算大方向相同,也不一定會走上一樣的路,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一定不會滿足所有人所希望達到的,因此那些擁有不同想法的人,就有可能會被犧牲,雖然我們總說要保護少數意見,保護弱者,但一個社會要走向終點,真的能保護所有人嗎?因此我認為,作者所說的人性之所以是扭曲的,是因為我們很矛盾,或許我們想實現完美的社會是正確的想法,但在這個想法之下,能不能使所有的個體都滿意,都得到真正的保障,是民主社會裡,或者未來社會中需要去思考的。

《現實感》

歷史是紀錄時人在一時一地的一言一行,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產生出不一樣的化學效應,而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柏林也發現,人們的部分行為會出自於某些清楚且連貫的動機,有些卻是出自於自己或他人都不甚了解的原因,且這些因素牽動著人們的生活日常,正因為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才讓每個時空背景下的歷史變得獨一無二,我們沒有辦法去完整複製某個時期的所有歷史,即使將世界夷為平地也一樣,或許獨裁的統治者可以將國家整治成他想要的樣子,但人民的思想卻未必能符合當時的思考邏輯,我們可以複製場景、可以復刻建築、可以重演對話,但世界未必就會成為當時那個樣子,反而會成為四不像的空殼。如果執著於用理論去推演歷史,認為人們的行為背後自有一套標準,那麼會面臨無法預測未來變化,固執於既定準則的困境。

提問:在p.22提及,如果將歷史流於理論化,關注每一個革命與事件當中有什麼關聯性,最後容易只剩下這些事件中的少部分,而忽略兩者間的差異,差異應該也可以作為給後世參考的指標,我認為不只要尋找共同性,也要知道為什麼會帶來差異性,如果將歷史都做這樣的分析,取出共同性、也解釋差異性,這樣會像柏林所說的,變成用太固定的角度觀察史事嗎?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韋伯認為政治家重要的三個性質,有熱情、責任感、判斷力。這三個特質可以串聯在一起,我們擁有熱情,對一件踏實的理想而獻身,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一定的責任感,以及最重要的心裡特質判斷力,要達成理想的方法也很多種,其中也包括戰爭和革命,提到戰爭,就得說到權力的爭奪,文中提到,虛榮是政治家遇到最大的難題,他可能為政治家帶來前進的動力,也可能因為虛榮心而讓自己失去了原有的初衷,全世界的政壇都一樣,不缺少為了私利而選擇布上政治軌道的人,但這些人通常不會馬上表達出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是會先討好選民,也討好自己的幕僚,透過追隨者,將自己為了私利而施行的政策轉為正當,這是當今社會必然會面對的情形,也不是這麼容易消滅,畢竟道德這兩個字在每個人的心中定義不同。

提問:p.224我們認為戰爭對世界會造成不小的毀滅,但有時透過戰爭和革命,卻可以換來一個更好的社會,可能替換掉了不適任的君主,也可能將暴利的政府摧毀,如果是這樣,戰爭必然會帶來一些傷亡,但相對的這些犧牲會帶來一些價值,若是有益處的戰爭,算不算是一種有判斷力的政治行為呢?


《政治判斷力》

在18、19世紀的社會科學家,致力於使用數據和尋找事物間的關聯性,想要創造出一個可以依循的社會秩序,有些人有用將經驗融合於事例,並且預測未來的能力,但這畢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天才型的人,一般人如果只是侷限於運用我們的所見所聞去推估歷史,那會對未來畫上框架,也無法體現出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我們所處的社會無法用科學方法所解釋,或許可以少做分析,但無法推估全貌,如果過於執著在尋找每件事之間的關聯性,反而會讓有價值的地方變得微不足道,因此我認為社會科學可以用來當作輔助的工具,讓我們更了解這個社會以及過去所發生的事,卻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預知可能發生的災禍與動亂。


《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

什麼是啟蒙?在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國家能夠給人民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則能成為一個已啟蒙國家,這時候的國家不害怕人民提出怎麼樣的意見,也不怕人民會因此而造反,達到人民能運用理性,也能服從的境界。而人民是否能妥善運用理性思考,也成為判斷一個社會是否為已啟蒙國家的準則,一國之主是否能在合理的範圍內帶領人民,卻又不過度插手人民的想法,是在要成為已啟蒙國家的重要課題。

提問:康德認為,人民可以妥善運用理性才能算是一個已啟蒙國家,假如今天某個國家,一位強勢的君主囊括了人民的想法,雖然是威權統治,但他卻帶領這個國家走向更有經濟發展優勢,就例如現在的中國,我們不能否認他對世界越來越有影響力,但在中國的人民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表達自身想法的自由呢,我覺得答案是否定,那如果這樣的國家就不能算是啟蒙嗎?如果是這樣,啟蒙跟民主的目的又有什麼樣的區別?


《哲學與政府壓制》

哲學家與科學家不同,他們針對不同的可能性思辨答案,這也得說到哲學與科學的不同,科學有答案有盡頭,但哲學相反,哲學沒有止盡。同一個問題交給不同人回答,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因此哲學家在社會上的地位,若能確保他們享有言論自由,那麼這個社會的人民多半也能享有思想自由,如果遏止哲學家的行動,社會將會淪為只剩下科學家的境地,科學家找尋的都是問題的解答,但哲學家會跳脫問題去討論問題的根本,甚至帶給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他們又有某些創新的想法了,所以政府應該與哲學家達到平衡,共同去處理社會上遇到的問題,再結合科學想法尋找解方,進而共築更符合理想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