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現實感»

在讀現實感這篇文章時能夠感受到古人對於過去的迷戀和追求,能夠理解研究過去的歷史去尋找人類的相關世界運作規律,但我卻對接下來的發生產生了疑惑。雖說癡迷於某個時空背景下的時代,但要做到完全回到某個時期並實踐於現代文明使我感到天方夜譚,且也如文章所說,不論再怎麼復刻,始終是人造古董,人們努力的研究歷史會並相信最終能找出對於規律的輪轉,找出所謂的「鑰匙」,“所有學派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相信存在一套秩序和一把理解它的鑰匙,一種事先的設計,那些理解他的人就是民智的,那些不理解的則是在蒙昧中迷失了方向。“(«現實感»p.6),但這把鑰匙沒有辦法被掌握,那我們如何能夠了解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像是文章所說,我們研究過去但忽略的總是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但正因這些小事才能夠呈現出當時時代的味道,還是這就是所謂現實感?

«理想的追求»

很喜歡這篇給我的感受,原先認為對於理想的追求為世界達成一致性,但在地域、背景、文化不同的情況下,對於理想中的烏托邦自然也會不一樣,“我喜歡咖啡,你喜歡香檳,沒什麼可說的。“(«理想的追求»p.14),當然對於相對主義來說確實是這樣,但我更喜歡文章裡的多元論,即便我們對於理想的追求不同,但可以“透過充分合理的、充分人性的能夠彼此理解並相互同情,並從中獲益“(«理想的追求»p.14),利用想像的洞察力也可以理解另一種文化或者社會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性質。
當然烏托邦總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幻象,為了得到一個完美的煎蛋前,要打破無數個雞蛋,但無數個雞蛋犧牲了我們尚未看到完美的煎蛋,那麼答案在哪呢?有人說答案要在神聖的文本中尋找,也有人說只有專家才知道答案,這不免讓我想到施特勞斯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讓人們在充滿惡的環境中,使人不要忘記也不要放棄善,這似乎又能套回到盧梭說的話:“真理在那些居住在爛熟的城市裡的腐化市民的觀念和行為是找不到的,在樸素的農民或是純真的童心上倒是有發現的可能(«理想的追求»p.30)或許反觀本心、反觀自己的靈魂,能夠更接近烏托邦的世界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