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學以來,我們吸收了許多西洋政治思想的教材,但就《現實感》和《理想的追求》來說,是我其中最不解的。
《理想的追求》: 就我個人而言,作者想表達的是,真理是透過擁有不同文化的群體互相競爭而來的 ,「我們的價值只屬於我們,而他們的價值只屬於他們。」《理想的追求》 P.15。老師也說到「接受眾聲喧嘩」這個觀點,但我的不解之處在 : 既然現世大家口中的真理是昔日競爭而生存下來的,那為甚麼在經過了如此久的時間,眾人失去了競爭的本性,相對的盲從?就算經歷了許多的衝突,我們得到的真理,但這真的最接近理想嗎?
《現實感》: 在文章裡,我只能理解作者想告訴讀者:「現實感為一種頂級理解力,可以使具備此種理解力的人擁有圓乎常人的執行力。」,但我無法讀懂他所謂的理解力,也對於他在文中一直重複強調的那些「常識」。
其中比較有認同感的是《政治判斷力》。作者強調現在的普世價值常常被眾人視為理所當然,「相信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並且有一個獨到方式可以把握它,關於這一方法的知識會讓政治家少犯很多錯誤,使人類避免許多可怕的悲劇。」《政治判斷力》P.47,但這反而造就了大眾長時間的被動吸收,導致許多價值、理論被無條件接受,在政治世界甚至也出現了「基準」這個觀念,政治世界是個文化多元的聚集地,又何能會出現「基準」或是「準則」這種觀念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