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二卷第四章)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這是一段帶有政治目的的演講,在文中伯里克利的文辭帶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希望帶動人民的情緒,使人民不在陷於悲傷與沉痛,而是振作並繼續為國家付出。

    (一)憲法與政治制度:首先,伯里克利以國家政體作為開頭,講述了雅典獨特且難得的民主政治,「政權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上,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是純粹的民主、民治社會。「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負擔公職優先於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有的真正的才能。」表達雅典政治存在真正的選賢舉能,人人平等。人民自願遵守法律,法律才能使他們心悅臣服,而不是當權者。伯里克利言詞中不斷展示著,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在人民對法律的高度尊重與主權在民建構而成的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二)愛國主義、勇敢忠誠、犧牲與光榮:人民關心自己的國家並做出行動,是一種勇敢,不是法律所規定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希望能保護家鄉、為後代而戰。為國家犧牲被視為一種光榮,「這是最光榮的冒險。在戰鬥中,他們認為保持自己的崗位而戰死比屈服而逃生更為光榮。」、「他們無愧於他們的城邦。」。雅典人民將為守護前人留下的自由與榮耀以勇敢、忠誠對抗一切強敵。


二、你同意修昔底德在第二卷第六章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理由何在?

(一)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

    雖然伯里克利曾說雅典社會是民主社會,但其實權力是在第一公民手中,而伯里克利也正是其中一員,「每個人都想要居於首要的地位,所以他們採取攏絡群眾的手段,結果使他們喪失了對公眾事務的實際領導權」,雖然雅典主張民治,但身為領導者仍需有獨立判斷,而不是僅為了取得人民聲援而做出不清、不正確、對國家不好的政策。

    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評價為:賢明、廉潔、尊重人民自由但卻不受其牽制,能在不忽略民意的同時做出決斷。為人、為官不逢迎、不諂媚,是真正的「領導者」。

(二)由伯里克利闡述政策理由看其「領導者」特質

    1.選擇基於國家與民意但仍抱持獨立思考:伯里克利以保衛國家的論點回應人民的憤怒,「我們集合所有的力量來保衛國家,難道這是錯了嗎?」,同時激勵人民戰爭與否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他們還有選擇權,他們是因為勇敢和榮耀才發動戰爭。「你們正在攻擊我,因為我曾主張戰爭;同時也攻擊自己,因為你們曾經也表決贊成戰爭。」、「我寧願做那個勇敢地冒著危難的人而不願意做那個逃避危難的人。」伯里克利告訴人民不要因為國家正在走下坡,就認為所有的政策都是錯誤的,只是因為當前時局就是如此,當下應該做的是振作起來面對災禍而不是展示自己的懦弱與後悔。伯里克利並未全盤接受人民的想法而停戰,而是告訴人民戰爭的必要性與當前的國家危機。

2.把決策目標放的長遠:「它的利益還在很遠的將來」,伯里克利在乎的是什麼樣的決策能使國家走的更長遠,雅典的戰爭與疫情確實是一次重傷,但若是不戰,失去的不只是帝國榮耀、民主自由而是席捲而來的仇恨與迫害。所以無論站在甚麼角度,為了未來著想,伯里克利選擇了開戰。

    伯里克利本次的演講在安撫人民的同時也堅持了原本的決策。是修昔底德所言:尊重人民自由但卻不受其牽制,能在不忽略民意的同時做出決斷,是一位真正的領導者。除此之外也表現出對民主制度的質疑,民主制度需要由賢明的領導者帶領,若非,以人民當今的智慧,將走向滅亡。


三、根據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請問:雙方爭辯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一)爭辯的焦點:是否處死密提林人

(二)克里昂贊成處死之論據

1.處死正當性-密提林人之惡:克里昂認為密提林的行為是處心積慮地侵害國家,就算一時原諒、心軟也沒有好處,「維持幸福比防止困難更為不易。」為了守護國家,人民應該多思考陰謀和恐懼所帶來的後果與傷害,人民長期處於安逸狀態可能是民主政治的一大缺漏。

2.政策與法律之固定性:「通過一些政策,然後又取消這些政策-這是最壞的事情。」,克里昂以人民的朝令夕改做為出發點,告誡人民決定與決心的重要性。將法律視為更高的存在,而不是個人情感與利益,因為法律事毫無偏見的裁判者,不會受言詞影響與個人慾望而誤入歧途。

3.對「演講者」:人民不會依照自己眼睛看到的冬戲或是自己查找的資料,而是只做為言詞的欣賞者,巧妙的言詞與一個新奇的想法,或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得到信任,反而懷疑已被證實的現況。

    克里昂首先為了消除人民的愧疚與不安著重表達了處死的正當性,再來是希望更進一步的強化人民決心,使人民不受他人「蠱惑」,直視充滿惡意的密提林人。

(三)戴奧多斯都斯反對處死之論據

1.對支持黨的演講之反駁:反對支持黨在演說中提到、強化的密提林仁之惡與其可能帶來的巨大傷害,認為其有私人主張,才會以尚不可知的情況與惡意的誹謗來恐號反對者與聽眾。

2.對「演講者」與「聽眾」:演講者不應受到汙辱,無論他的言論或是政策是否受到接納,如此一來演講者不會因為聽眾而影響自己表達的內容,不會諂媚、博群眾歡心,這樣的演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聽眾的品德不只在於不干涉講者思想,更在於獨立的思考與決斷,民主政體所擁有的表決權與表達權是需要責任感的,「如果提出建議的人和那些表決贊成這個建議的人都要收到同樣的懲罰時,你們對於你們的決議會注意些。」

3.對國家真正好的?:「我們要考慮的不是謎題林人是不是有罪,而是我們的決議對於我們自己是不是正確的。」、「這是一個政治議會,而問題是怎樣使密提林對於雅典最有利。」希望人民以更長遠的視角做出決策,而不是「倉促與魯莽」,強調議會的理性與獨立。


四、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The Sedition in Corcyra)(第三卷第五章)?該篇章有何特殊之處?

    本篇強調了內部政治鬥爭對國家命運的影響,以及在大國博弈中,小國如何容易陷入困境。提醒人們,在面對外部壓力時,保持內部的團結與理智,採取謹慎的外交策略至關重要。如果忽視集體利益而為了短期私利而做出選擇,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除此之外,這篇文章也警告我們在當今全球政治中,無論是在國際間還是國內政治中對於道德、權力和利益的處理仍然是重中之重。在這場衝突中,科西拉的道德和政治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這也提出了道德與政治的緊張關係-當利益與道德衝突時,若未能找到平衡,最終會帶來對所有人的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