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該章節展現雅典人的自我認同,期許每位雅典公民都能透過葬禮演說了解到自己是身處在的國家、環境是多麼的值得被歌頌。雅典人對於自己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感到榮耀,因為相較於其他國家的人民,雅典人擁有可以自己決定政策的權力,並且將整個國家與個人視為共同體,沒有公民在雅典是不關心政治事務的。在葬禮演說中,也可以得知他們希望雅典人可以學習成為勇敢、能承擔起事故的人,因為「要勇敢,才能有自由;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而「使的雅典城邦光明燦爛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勇敢和英雄氣概。」他們同樣期許公民能在任何事情上能夠獨立自主,在展現獨立的同時,卻又不失溫文儒雅及多才多藝。
2.你同意修昔底德對伯里克利的什麼評價?為什麼?
我認同伯里克利對於雅典人所發表的意見,故我認同修昔底德於書中寫到「以國家公共的需要而論,他們認為伯里克利是他們所有的人中間最有才能的人。」在修昔底德的評價中,他同樣也認為整個國家在他帶領下,透過遠見的卓識,打造了全盛時期的雅典,如果前面伯里克利對雅典人的解釋一樣,我同樣也贊成在戰爭面前選擇被迫認同戰爭,並且參與是一件有遠謀的事,反對的人只是因為沒有看清楚遙遠的將來利益。戰爭並不是一件值得讚揚的事,以個人利益或國家利益來說可能都不會有所增進,但在伯里克利的應對之中,他似乎將戰爭變成一個對於雅典興盛的助力,他的想法是社會少有的思考邏輯,但雅典也確實得以反轉局勢,因此我認為可以對照到前面提到的—他是所有人之中最有才能的人。
3.雙方辯論的焦點?各自提出什麼理據?
在克里昂跟戴奧多都斯辯論中,他們尤其著重討論是否要處死密提林人。克里昂認為處死他們是是出於對於他們曾犯過的錯誤施予懲罰,是罪有應得,並且可以藉此防範未來他們叛變的機率;戴奧多都斯則與克里昂持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若遵循克里昂的意見,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是為自己的國家增加一位潛在的敵人。最好的方法應該是饒過他們,給予他們懺悔贖罪的機會,這樣一來不用承擔殺人的罪名,二來至少會讓密提林人心中滋生虧欠感。
4.為什麼作者高度看重科西拉的叛亂?該篇有何特殊之處?
作者會特別看重是因為科西拉叛亂在當時的背景下,可以說是最早破壞法律以及秩序的舉例。
在這場革命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普遍品性急速墮落的結果。社會被互相猜忌、猜疑的氛圍籠罩,人們也透過這次行動認知到現實主義存於國家和人民行為之中,不得不向自私、權力尋求及生存競爭低頭。這場內亂也同時反映戰爭是如何使得政治的結構正常運行被破壞,及若戰爭被拖延時,社會中的政治制度變得不穩,暴力及混亂也往往成為常態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