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根據文本第132頁第二段所述可以得知雅典人的自我期許以及理想圖像—「追求美好但不求奢,樂於求智而不陷於怯懦,求財不誇富,安貧且取財有道」。

2.我同意修昔底德的地位說(150頁13行),因為伯里克利的地位,他控制人民,扣連到上頁第二段)過一陣子之後伯里克利又被選舉為將軍,他是最有才能的人,才能夠次次被推舉,儘管他可能做了部分人民覺得錯誤的決定,政治總是說不準,但是人民推舉了他,就代表把領導權及決定權也交給了他。


3.雙方辯論的焦點在於是否應該處死背叛他們的密提林所有成年男子,並將婦女及兒童賣為奴隸,或是只處死帶頭叛變的領袖。克里昂主張嚴懲,他認為這個方法能夠讓其他城邦引以為戒,防止他們日後也跟著叛變;奧迪多圖斯則反對嚴懲,他認為這個方式只會讓其他城邦更反感,使他們不願意忠誠於雅典。


4.這場革命的結果,在整個希臘世界中,品性普遍地墮落了(239頁第二段)。民主派及貴族派互相廝殺,最後民主派取得了勝利。整篇文章描述兩個不同想法的對立,並造成了嚴重的災禍,這場叛亂更是揭示了社會內部結構和人性的黑暗面,暗示希臘的長久和平難以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