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在伯里克利的演說中,他把戰場上失去生命的戰士說成是光榮的,他不認為為了帝國而失去生命是令人難過的,相反,他告訴雅典人們,雅典城的每個人都是為了城邦,把最好的東西獻給國家,而你會得到長青的讚美,這是光榮的。而陣亡將士的死亡和現在正在哀悼他的光榮的死者親屬,都是幸福的,那些將士捍衛祖國的行為,使他們的缺點都被抵銷,因為他們為祖國做的抵銷了他們在私人生活的失誤,也可以說,為國所做的,才是最重要的。伯里克利給雅典人們建造的價值觀是,身為這個城邦的人們,你們有義務為城邦做所有事,並告訴他們,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則,他給雅典人們樹立為國犧牲的光彩的,告訴他們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後世人們不再歌頌你時,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雅典人們的理想就是帝國,不只他們自己,整個希臘半島上,尤其是那些被他們統治、殖民的,都應該為自己成為雅典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伯里克利說:「我們交朋友是給他人好處而不是從他那得到好處,我們是慷慨的,我們為慷慨作戰 、為慷慨而死。」在雅典人看來,侵略並不是帶來不幸,而是為你們加入偉大帝國的恩惠。


二、我認同修昔底德評價伯里克利「能夠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時又能控制他們。」
在讀到有關伯里克利的演講時,我感覺到他擅長辯論、安撫和激勵人心,並且將大眾導向他要的那一方,他不會用武力、或強制讓人屈服於他的手段,而是用語言控制、改變人的所思所想,在人們的眼中,他是尊重大家的自由的,因為他沒有威逼人們站在他那邊,但他確實用語言的巧妙很好的控制人心,在葬禮演說篇,他在那些死者親屬面前講得慷慨激昂,他激勵人心,叫他們為國捐軀,叫他們不要恐懼死亡,因為為國而死是光榮的、幸福的,又說到這是自古以來祖先的規則,這樣的演說使人們願意上戰場,沒有人會覺得自保更加重要,因為伯里克利在一開始就預設了帝國就是人們的一切,這是作為當權者他需要的,人民的跟從。
在這篇中,他很好的挽救自己的處境,或許會有人質疑他在葬禮演說之所以能大獲成功是因為當時的雅典還很富裕,但現在這個被瘟疫侵蝕,又要對抗戰爭的雅典,無疑是最脆弱的,但他依然獲得人民的原諒和支持,一樣的,他總是把自己帶入帝國,說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說自己並無私情,他總是講自己和國家(所有人民)綁在一起,並表示自己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想,這樣人民們又要怎麼真正的恨一個為自己著想的人呢?這點足以證明伯里克利是擅長操弄民心的,他總是知道人民要什麼。
或許就像作者說的,他從未從不良動機出發追求權力,但在我看來,伯里克利要的權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將自己與帝國綁在一起了,他認為帝國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所以當人民聽到他的演說時,並不會感覺到他是自私的,反而會認為他是明君,可是以大局來看,他終究是自私的,因為帝國興盛他才有榮耀,最終他依然是以利益為考量,而戰場上有多少犧牲者,他並不是那麼在乎,因為那只不過是推進龐大帝國下的小小齒輪,而他的後輩之所以會被作者評為愚昧自私,只不過是他們將自己的野心拙劣地暴露在大眾面前,而且那份野心還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帝國(人民們),如此以來,後輩和伯里克利的評價差距又更為巨大了。

三.雅典人在討論如何處置密提林人時,有兩派不同的作法
一派是克里昂認為的,應處死他們,原因如下:
1.首先,處死他們是最保險的手段,他們之後才不會造反。他認為那些提議不要處死密提林人的人是收了好處,是自私而不是為了帝國著想的。
2.提醒雅典人,不要自作聰明,被憐憫心迷惑,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總是不照規則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比規則更聰明,最後引來災禍。
3.這不是暴動,人們只有在被壓迫下才會暴動,雅典尊重他們 ,讓他們有自己的政府,但他們卻背叛雅典,這是有計劃的侵略。
4.即便這是政府謀略的,人民是無辜的,人民也有補救的機會,就是在暴動時站向雅典那一方,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這是他們應有的懲罰。
5.如果給被逼而暴動的人,和自動暴動的人一樣的懲罰,那所有人都會因為很小的藉口暴動,因為成功了他們能有自由,失敗了不會有可怕的後果。
最後,他反問雅典人們,想想如果是他們勝利的話,他們會怎麼對待我們?
另一派是戴奧都多斯提出的,他不認同全部處死,他們應收到懲罰,但不應該如此極端,他的理由如下:
1.他先反駁克里昂說他的建議是蠱惑人心的,他提醒雅典人匆忙是愚笨的,憤怒是幼稚和心胸狹窄的,即使處死密提林人能安慰雅典人的情緒,雅典人應理性看怎麼做才對帝國有利。
2.他反駁克里昂說他的建議帶有私人利益,並說當今的時代一個真誠善良的建議也和一個壞建議一樣被人懷疑,當有人真心的為帝國著想而提出意見時,人們也會質疑他帶有私利而抨擊他,害所有人都必須靠說謊說服他人。
3.雅典人要注意的不是密提林人有沒有罪,而是我們的決定是否是正確的(對帝國是否有利)。
4.即使現在的處罰嚴厲,還是有人犯罪,我們需承認死刑已無法約束人是否要犯罪,只有當人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不可能成功時,人們才不會去做。
如果給他們一條生路,讓他們知道叛亂不會成功,他們會選擇投降,但如果選擇全部處死的話,他們將會更激烈的抵抗,因為不管怎麼樣,都是一樣的下場,而帝國最後得到的會是更殘破不堪的城邦。
5.密提林人民是被迫參加叛變或沒有參與叛變的,當他們得到武器是,他們自願將城邦交給雅典,如果將他們處死,這是不公義且有罪的,更重要的是,平民是對雅典最友好的階級,不要把活著而對我們有利的人處死,帝國應該從他們拿取得好處(納貢等)。
兩派都強調自己的主張是對帝國有利的,很顯然,總重要的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所謂的是非對錯,定義他的是利益。

四. 在描述整個希臘發生的大城邦與大城邦的戰爭的這本書裡,一個小城邦的內亂似乎不足掛齒,但這篇卻很好的總結戰爭,關於人為什麼屠殺人、為什麼要侵略其他人,以及這場內鬥所牽扯到的兩大陣營,雖然說是一個小城邦內的故事,但他牽動的卻是整個希臘半島,他可以說是整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縮影,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作者高度重視他的原因,即便過了幾千年,這場亂鬥依然能對應到各時代的歷史,他不只是一個戰爭的縮寫,更可以把它認為是對人性最深處的描繪,且不管在何時、何地都適用。
當政局越不穩定,底下就越暗潮洶湧,在當權者有很多的權力時,人們不敢展現自己的野心,但只要有一點空隙,大家就會迫不及待的奪取自己的利益,而每個人的一點私慾,最後總會捲起大禍。
在讀這篇讓我最有感的不是人民如瘋子般屠殺自己認為的敵人(即便他們是同胞),因為我認為當人群聚在一起時判斷力是會下降的;讓人最覺得諷刺的是那些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的人為自己的辯解,他們稱陰謀即智慧、報復比自衛更重要,他們鼓吹侵略、犯罪,因為這麼做能讓他們得到利益,而那些遵守道德而失利的人,不再被尊敬而是成為他們口中的愚蠢,他們鼓吹底層一切為黨,教導他們算計是值得自豪的,而現在整個科西拉,由上到下都支持這個觀點了,然後那些底下的人,有一天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噬上位者。
這篇文章毫不隱諱地寫出人性的貪欲,我認為這是給我們這些後世的警告,很可惜的,在遙遠的數千年後,這種風氣並沒有消失,而且一直以來它依然不斷上演,就像內文寫的「那些似乎可以使人佩服的政綱,一方面主張民眾在政治上的平等,另一方面主張安穩而健全的貴族政治,他們冒充為公眾利益服務,但實際上是為了他們自己謀得利益。」
時至今日,那些台上的政客們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攻擊那些會有損他們利益的另一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