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熱身階段的自我審查

【政治判斷力】

    甚麼是政治判斷力?賽亞.柏林認為他難以從科學和邏輯的手段取得。以科學層面,規則與法則的存在需要嚴密的過程,從假設到實驗再到論證,最後才能被稱為一個法則、一個規律、一門科學—「一門真正的科學不僅要能夠重構過去,還要能預知未來」(p.49)。以邏輯方面無非就是以歸納和演繹法出發,但政治學尚未出現既定的理論,無法使用演繹法。大量的數據調查,也可能因複雜的個人因素而難以得出與假說相近、貼近的經驗—「生活的粒子太微小、種類太不相同、彼此交替得太快、相互結合的情況太複雜,是我們存在和行動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至於根本無法得到起碼的抽象化和最低的概括及定型。」(p.55)我推測賽亞.柏林認為政治學、政治判斷不可由科學、邏輯分類和統整的原因是社會的複雜和變化速度,是科學驗證和推導無法追上的。除此之外,在科學的統整、推演及歸納中,我們總是習慣尋找相同之處,或只是說,科學本身就是在整理共同點,且追求未來也屬於那個「共同」。因此,政治判斷力更多需要所謂的「直覺」,重視當下的決策,那是一種天生的、難以學習的、更偏向美學性(就像攝影師抓拍的時機)的「直覺」。

    如何是一位好的政治家?賽亞.柏林認為「他們的長處是能抓住構成這一具體情況的各種特性的獨特的組合。」(p.51) ,是因為「共同」難以完整描述與窺探現在與未來,所以轉而追求起「獨特」,還是「獨特」之處才是改變社會、顛覆世界、重寫世界的鑰匙呢?這是我困惑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我太習慣以從前的經驗去進行推測與假設,亦或是我沒有能力在無數的「獨特」中找到那最關鍵的部分。這又是一個問題:政治判斷力能力者是如何在眾多的獨特中,精準地找到並做出最精確的決策?這會不會也是一種以自己視角評斷他人價值觀是否有意義、是否關鍵的狂妄之舉?

    「只知理論或許不足以救死扶傷,但不懂理論卻是致命的」(p.46)這句話雖然是以反面論述出現於本篇,但我反而認同這個說法,賽亞.柏林在這篇文章中不認同科學的、理性的,規則性的政治學。但我的立場是理論是必須的。一位天才醫師,摸到病人就知道他哪裡有腫瘤、哪裡潰爛,但他卻不知道了解既往史(病人過去病史、過敏原、凝血功能)的重要性(了解既往史是醫療從業者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便直接幫病人開刀,這必然是致命的。而理論的存在、對理論的「知」,正來自於科學、理性、歸納與演繹。且奉行理論也不一定都會成為極端狂熱者。如果我們要找的政治天才、完美政治家強大之處在於對未來的「直覺」和過於常人「運氣」,那我們要找的應該不是政治家,而是預言家跟神選之子了。

    因此我認為完美的政治家應該是兩者兼具,我不否認政治判斷力受天賦影響,但一個完整的思考和行動體系是需要其他能力的共同協作。如果完美的政治家是100分,擁有100分天生政治判斷力的人,和擁有40分天生的政治判斷力再加上60分基於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大量的、系統性的政治經驗,誰才會是社會將選擇的「完美政治家」?又或是「天才政治家」何時會出現呢?若是尚未出現,社會能交給不具政治判斷力或是擁有部分政治判斷力的人才嗎?社會能分辨誰才是真正擁有政治判斷力的人嗎?

學習難題

在看本篇時最困難的地方是,我可能就是老師上課時說的,很容易被說服、相信信仰的人。在看西政思文本時,經常覺得他們都是很厲害的學者們,我要怎麼評價或是質疑他們?這可能正是一種能力的培養過程,如何在不斷詢問、質疑的過程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答案。是我覺得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很珍貴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 從伯里克利的葬禮演說可得出雅典公民的哪些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 從演說中可看出關於雅典人的的自我期許與理想圖像分別可分為個體與群體兩部分。 在個體期許部分,於行動層面希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踐寬恕待人和維護自由的理念也期待自我能成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政治事務之人,在法律層...